我国重大新药进展顺利137个项目在临床研究中...................2
2012年1月FDA批准新药概况...................................3
Arcapta Neohaler治疗COPD准.................................4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成为安全监管重要手段.........................5
国药监局提醒生脉注射液严重过敏反应...........................6
部分不合理处方分析..........................................7
2011版癌痛诊疗规范要点解析...................................8
中成药不合理用药现象.........................................9
PPI对哮喘控制不佳的儿童有害无益..............................10
瑞舒伐他汀调脂优于阿托伐他汀.................................11
β—内酰胺酰胺类药物能否联用?如能联用,什么情况下是合理的?...12
我院一类精神药品、麻醉药品使用流程图.........................13
2012年第一次药事会通过的新药................................14
2012年第一季度我院不良反应报表..............................15
我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目前有137个新药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新药质量明显提高.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加快重大新药创制,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等科技计划的立项支持,已有18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2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137个新药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同时,药物大品种改造进展顺利,选择支持了36个药物大品种的技术改造,为缓解用药难、用药贵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还支持了15个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在新药品种研发、候选药物筛选等新药研发能力建设方面呈现良好势头。企业新药孵化基地建设直接带动了地方和企业投入近百亿元,拉动间接投入超过200亿元。
同时,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显著加快,涌现出如帕金森病脑起搏器、多层螺旋CT、高性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高端产品,在电阻抗成像关键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突破,在无创连续图像监测领域已走到了国际前列,实现了“自主原创”“从无到有”和“从低端到高端”的重要突破。
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也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组织全国力量对210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传承研究,形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多维动态分析挖掘系统”“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群体规律分析挖掘系统”等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从FDA网站获悉,2012年1月批出生物制剂新药1个,新分子实体(NME)药品3个,新剂型药品3个。涉及辉瑞、基因泰克、GILEAD等多家医药企业
VORAXAZE用于甲氨蝶呤清除延迟的患者,以降低其体内毒性血浆甲氨蝶呤浓度,这种清除延迟可由患者肾功能损害导致。该产品为生物制剂。
VIREAD为GILEAD产品,用于治疗艾滋病,原来剂型为片剂,2012年新批准剂型为口服粉剂,适合2~12岁儿童服用。VIREAD通过特制容器,定量将药品与食物混合,方便患儿吞服。
Zetonna(环索奈德)鼻气溶胶喷雾剂用于成人和12岁以上青少年季节性和常年过敏性鼻炎对症治疗。环索奈德是一种皮质类固醇,原来剂型为手动泵喷雾计量吸入制剂。
PICATO凝胶获准用于治疗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角化病是一种由累积日光暴露导致的癌前病变,可能进展为鳞状细胞癌.
BYDUREON(艾塞那肽),普通注射剂的英文商品名为BYETTA,2012年FDA批准该药品注射液每周1次缓释剂型的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治疗24周,艾塞那肽缓释剂型可较基线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6%,而每日2次的剂型降低0.9%。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低血糖、呕吐、腹泻、紧张不安感、眩晕、头痛、消化不良、便秘和无力。
INLYTA(阿西替尼)辉瑞公司产品,用于治疗对其它药物没有应答的晚期肾癌(肾细胞癌)。INLYTA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多个靶点有效,包括VEGF受体1,2和3。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高血压,疲劳,食欲下降,恶心。FDA表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阿西替尼治疗之前应当控制好血压。
ERIVEDGE由基因泰克公司生产,用于治疗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适用于无法开刀或使用化疗的癌症晚期患者,及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身体器官的病人。患者每日服用一次。ERIVEDGE药瓶上的标签警告,此药若用于孕妇将可能导致婴儿死亡,它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痉挛,脱发,消瘦,腹泻,疲劳,改变或丧失味觉,食欲下降,便秘,呕吐。
KALYDECO用于治疗囊肿性纤维化(CF)。每12小时服用1片。中度和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剂量相应减少。与中度或强CYP3A的抑制剂的药物合用时,减少剂量。
7月1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布公告,批准Arcapta Neohaler(茚达特罗吸入粉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气道阻塞的长期维持治疗,用法为每日一次。
Arcapta Neohaler是一种新型分子结构的β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类药物,其有助于使肺部气道周围的肌肉松弛,预防COPD症状,如哮鸣和气短。使用Arcapta Neohaler的目的不是治疗哮喘或突发严重的COPD症状。
美国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药物评价II办公室主任Curtis Rosebraugh说:“这种长期治疗COPD的新药,可以通过扩张气道缓解呼吸困难,批准其使用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
Arcapta Neohale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6项临床试验中得以证实,这些试验纳入40岁或以上的临床诊断为COPD的5474例病人。这些病人有每天至少吸烟1包,共10年的吸烟史,并且肺功能呈中度至严重降低。
Arcapta Neohaler的说明书有黑框警告,即长效β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LABA)增加哮喘相关死亡的危险。所有LABA,包括Arcapta Neohaler,不应该用于哮喘病人,除非与某种长期哮喘控制药合用。
FDA批准Arcapta Neohaler时有用药指导,包括使用说明和有关服药潜在危险的信息。Arcapta Neohaler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流涕、咳嗽、咽喉痛、头痛和恶心。
1月17日~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工作由单纯监管向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覆盖全国的监测和监管组织机构、快速报告的信息网络、一支符合安全监管要求的监管队伍,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监测体制和机制。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工作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信息分析和利用也不断深化。2005年以来,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先后停用了鱼腥草注射液、替加色罗、培高利特、抑肽酶、芬氟拉明、西布曲明、右丙氧芬和阿米三嗪萝巴新等8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品种;限制了罗格列酮和尼美舒利的使用范围,修改了加替沙星、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克林霉素等几十个品种的说明书,保障了用药安全;向社会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42期、《药物警戒快讯》102期,充分发挥了预警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已经成为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会议对“十二五”期间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体系,加强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监测方法和管理制度,完善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以风险监测引导和推动药品上市后研究的开展,提高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会议提出,下一阶段要重点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管体系,强化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发掘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工作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潜力,充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在促进制药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升监管能力。
会上,还通报表扬了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北京市药品监管局、北京医院等66个单位和宋立刚、王育琴等66名个人。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主管领导以及安监处负责人、卫生厅(局)相关负责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卫生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代表共160多人参加了会议。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第4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生脉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问题。
生脉注射液是根据古方“生脉散”制成,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中药注射剂,收载于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证候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严重病例报告数近年来明显增加,其安全性问题中,严重过敏反应表现最为突出,尤其是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样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病例较多。
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生脉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508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突出,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喉水肿、剥脱性皮炎等。其中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的90例,表现为严重过敏样反应的89例,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共计179例,约占严重病例的35.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
1、鉴于生脉注射液严重过敏反应问题突出,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则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的救治措施。
2、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生脉注射剂的适应症,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将本品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用,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建议生产企业对说明书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完善相关内容,尤其是增加严重不良反应描述;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完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并开展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生脉注射液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具体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约占53.2%,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呼吸系统损害约占20.7%,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喉水肿等;心血管系统损害约占11.4%,主要表现为心悸、紫绀、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约占5.9%,主要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等。生脉注射液严重病例报告中过敏性休克(90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89例)共计179例,约占严重病例的35.2%。
典型病例1:患者,女,因乏力待查就诊,给予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当滴注约5分钟时患者面部出现红斑样皮疹,并感瘙痒,随即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查体:血压80/46mmhg,心率56次/分,呼吸38次/分。立即停用生脉注射液,给予抗休克治疗,40分钟后血压升至115/72mmhg。
典型病例2:患者,男,54岁,因四肢厥冷、出汗、心悸、气短入院,给予生脉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不久,患者自觉背部如针刺样疼痛,未及时向医生报告,直至生脉注射液滴注完毕后,针刺样疼痛加剧并感瘙痒,报告医生。经查,患者背部大面积水疱,发红,伴少许红疹,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无畏寒、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考虑为生脉注射液引起的剥脱性皮炎。 典型病例3:患者,男,52岁,因胸闷、胸痛入院,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生脉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用药后约20分钟,患者出现皮疹、风团、剧烈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药,吸氧,给予抗过敏治疗,约15分钟后症状缓解,第二天重复使用生脉注射液,皮疹等再次出现,经同样处理后症状消失。
二、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国家中心数据库中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显示,该产品在临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超剂量用药
生脉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静脉滴注:1次2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508例严重病例中,一次使用剂量超过60ml的有9例,其中单次用药剂量最高达250ml。
2、混合用药
生脉注射液严重病例报告中,有20例存在明确的混合用药现象。混合使用的药品以黄芪注射液最为多见
3、过敏体质用药:
严重病例报告中,有15例病例患者有既往药物过敏史,其中一例既往使用生脉注射液出现胸闷,第二次使用后发生过敏性休克。
疾病名称: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脑垂体后叶素注射液 20u ivgtt
维生素K1注射液 40mg ivgtt
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 ivgtt
后果:两药合用,使脑垂体后也素部分失活
机理:脑垂体后叶素未复杂的多肽激素,含催产素和加压素。有止血升压作用,维生素K1为脂溶性维生素,是肝内合成凝血酶必需物质,血液中凝固出现迟缓。维生素K1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并促进肝脏合成血浆凝血因子Ⅶ、Ⅸ、Ⅹ达止血作用,加压素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与维生素K1注射液合用时由于后者含有吐温—80,吐温—80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内含聚氧乙烯基,能与含酚羟基化合物产生氢键形成复合物而降效.
胃复安 5mg*20 1# tid
复合维生素B片 2#tid
原因:小儿患者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使用胃复安止吐
后果:患儿出现急性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引起锥体后系反应。
机理:胃复安为临床常用的止吐药,有较好止吐功效,能抑制细胞网状组织,抑制呕吐中枢的化学反应感受区。使由于该受体兴奋所导致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解除。小儿应用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情况并不少见。胃复安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抑制纹状体内的多巴胺能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而胆碱能神经的兴奋作用则相对增强。故临床出现急性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等锥体外系反应。
处置:小儿患者少用胃复安,必要时用其它止吐药,可用氯丙嗪
遵循4项评估原则
常规评估 对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并在8小时内完成。疼痛常规评估应鉴别爆发性疼痛发作原因,例如须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量化评估 其包括最近24 h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通常情况的疼痛程度。常用方法为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全面评估 该原则是指对疼痛病因及类型,疼痛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进行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动态评估 其包括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不良反应等。动态评估对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
点评 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评估原则是近年来国内外癌痛评估的公认原则,临床医生应该将这个原则应用在癌症疼痛评估中,通过常规评估,可较早地将患者纳入规范的癌痛诊疗过程,也有利于确定癌痛的病因学诊断和疼痛程度定性,包括及时鉴别爆发性疼痛的病因。
精确评估(如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VRS)为癌痛治疗提供基础。对于不同的分值或分级的癌痛患者,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配伍和增减辅助性治疗药物。此外,治疗过程中的全面评估(如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和食欲)和动态间断评估,不仅使医生了解止痛效果和病情进展,而且强调了医生应重视和鼓励患者描述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及顾虑,并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相应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阿片类药物初始和维持给药方法
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须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初次接受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滴定:接受吗啡即释片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 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密观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第1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2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
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
维持用药 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表2)。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则采用逐渐减量法,即先减量30%,两天后再减少25%,直到每日剂量相当于30 mg口服吗啡的药量,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防治不良反应 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除便秘外,阿片类药物物不良反应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应作为止痛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 《规范》中将癌痛的治疗分为病因治疗、药物止痛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并提倡病因治疗和以药物治疗为基础治疗方法。规范重申了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既口服给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在药物治疗的方法中,阿片类镇痛药仍然是这个新的癌痛治疗规范中推荐的中、重度疼痛治 疗首选药物。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具体介绍了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阿片类止痛药,当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时,强调逐渐调整剂量,直至获得最佳用药剂量,即剂量滴定给药法。规范还将抗惊厥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皮质激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作为辅助镇痛药物列入规范。
此外,规范列举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针灸、认知行为训练等)。上述非药物疗法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增加止痛疗效。
患者及家属宣教
癌痛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临床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教以下内容: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的程度;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和止痛方案;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应当确保药物安全放置;止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随时与医务人员沟通,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应当定期复诊或随访。
辨证不足:不依据“热则寒之,寒之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用法用量不当:认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随意加大剂量,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含毒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配伍不当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疲劳就是虚”,全社会人人皆虚现象。
同类药物多种并开.合理应用中成药要注意:安全性,有效性,适当性,经济性。中成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
1.“药的整体调节结合西药的靶向治疗”是疾病康复的最佳方式。 2.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疾病本身有无应用中药和西药的证据。
应用中药的证据——证候的辨证论治。
应用西药的证据——各种理化检查的异常。
温馨提示:
1、 中药作为自然界的天然药物,相对于化学合成的非自然药物,其本身毒副作用是很小的。
不正确的应用会导致中药疗效的降低,这是目前老百姓认为中药疗效差的主要原因。
不正确的应用会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
无症状的胃食管反流(GER)在哮喘儿童中普遍存在。一些儿童哮喘患者尽管吸入了糖皮质激素,病情仍然无法控制,因而人们推测,胃食管反流可能是难治性儿童哮喘的原因。那么,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否有利于哮喘控制呢。
美国的学者霍尔布鲁克(Holbrook)等人研究显示,对于哮喘病情控制不佳且无GER症状的儿童,在吸入糖皮质激素之外给予兰索拉唑并不能改善其症状和肺功能,且不良事件增加。该研究2012年1月2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研究及背景简介
无论是否有反流症状,医生们经常会对控制不佳的哮喘患者应用PPI治疗。在成年的哮喘患者中,PPI可能对有反流症状的人群有疗效,对无反流症状的人群则无效。
专家小组认为,针对无GER症状的哮喘反复发作儿童,其检查和治疗的研究还很不深入.
此前,海德尔(Haydel)等人的开放性前瞻研究评估了44例中度持续性哮喘儿童,经埃索美拉唑和甲氧氯普胺治疗1年后哮喘症状获得临床改善。布克(Book)等人的研究提示,PPI可改善有明显GER症状的哮喘儿童症状和气道反应性,然而斯托达尔(Strødal)等人的研究则显示,对有哮喘和GER的儿童,奥美拉唑的疗效与安慰剂并无差别
霍尔布鲁克等人的试验,旨在验证假设——哮喘病情控制不佳且无GER症状的儿童,在吸入糖皮质激素之外给予兰索拉唑,将改善哮喘控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哮喘病情控制不佳且无GER症状的患儿,兰索拉唑并无疗效,而且不良事件增加。
研究者认为,此前关于有GER症状的哮喘儿童PPI治疗的临床研究,并未证实PPI对呼吸道的明确疗效。这些研究结果与该研究一起提醒人们,PPI治疗对于哮喘控制不佳的儿童,疗效无法保证。
研究者称其试验结果并未驳斥GER引发儿童慢性咳嗽的可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在出现慢性咳嗽前,非哮喘儿童常有GER发作。
“抗酸治疗有利于控制哮喘”只是传说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马丁内斯教授在同期述评中指出,虽然哮喘患儿比非哮喘患儿更多报告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但是,埃尔—斯拉格(El-Serag)等人的系统回顾研究却显示GERD和哮喘之间的因果关联无法确定。抗酸治疗对哮喘控制不佳患儿的所谓疗效很大程度上是轶事。
哮喘儿童接受GERD相关治疗的可能性非常高。有研究显示,13~14岁的哮喘患者接受GERD相关治疗的可能性是非哮喘者的8倍。哮喘控制不佳由GER或GERD导致,这个推论造成了GERD治疗药物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显著增加。
霍尔布鲁克等人发表于JAMA的研究显示,对于哮喘病情控制不佳且无GER症状的患儿,兰索拉唑并无疗效。此外,研究者提到治疗组中有些不良反应发生得比安慰剂组更频繁。兰索拉唑治疗与上呼吸道感染、喉咙痛和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升高相关。这一发现印证了此前关于PPI治疗与肺炎风险增加相关的报告。
究结果表明GER/ GERD在哮喘发病中并未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应强烈阻止PPI用于哮喘治疗。目前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的《哮喘诊断和管理指南》推荐对控制不佳哮喘患者行经验性GERD治疗是不合理的,应及时修订。
鉴于其潜在的副反应,这些药物应该被仅限用于治疗GER/ GERD。儿童使用PPI在过去十年中大幅增加,这毫无根据,而且令人担忧
临床医生将特定年龄组或特定疾病表型人群使用的药物用于其他疗效从未被证明的人群,这种现象绝不仅限于PPI,这样做既增加了副反应的风险,而且对患者没有任何额外的好处,还大大增加了哮喘的治疗成本。
哮喘和胃食管反流病均为小儿常见病,pH监测证实哮喘患儿胃食管反流非常常见,虽然两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仍未明确,但临床上对哮喘患儿,特别是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仍然无法控制者,使用PPI在临床并非少见。
霍尔布鲁克的研究纳入306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哮喘患儿,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兰索拉唑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结果显示,两组的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哮喘相关生活质量及控制不佳的哮喘发作相对风险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另有115名参与者进行了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为43%。在食管pH值异常的患者中,同安慰剂相比,亦未发现兰索拉唑具有任何哮喘治疗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接受兰索拉唑治疗组的上呼吸道感染、喉咙痛和支气管炎风险更高。
目前儿童患者中PPI的使用越来越多,同时PPI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步被认识。该研究虽然再次证实哮喘患儿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高,但并不支持为了确定PPI对哮喘患儿是否有疗效而常规行食管pH值监测,亦不支持对哮喘控制不佳的儿童进行PPI试验。该研究警示哮喘患儿不要轻易使用PPI
美国学者进行的LUNAR研究表明,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瑞舒伐他汀40 mg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改善其他血脂指标的效果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80 mg。论文于2012年2月2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m J Cardiol)。
目前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早期强化降LDL-C治疗。LUNAR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此项研究共纳入825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并且起病在48小时之内的成人冠心病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RSV20)、瑞舒伐他汀40 mg(RSV40)或阿托伐他汀80 mg(ATV80)治疗12周。
结果显示,RSV40降低LDL-C的效果显著优于ATV80(P=0.02)。RSV20降低LDL-C的效果与ATV80相似。RSV40和RSV20升高HDL-C的效果显著优于ATV80。在改善其他大部分次要有效性指标方面,RSV40亦显著优于ATV80,但RSV20对上述指标的效果与ATV80基本相似。12周时各治疗组的耐受性均较好.
你好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发挥杀菌作用。两种β-内酰胺类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少见到,体外多显示无关或相加作用,拮抗作用有时也会看到。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产生耐药,一般不主张同时使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但由于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当联用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 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联用:Mainardi等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联用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推测协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4μg/ml的头孢噻肟使PBPs2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孢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协同作用。在心内膜炎动物模型研究中,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药物动力学性质使得这种结合比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更有效。 美西林与其它β-内酰胺类联用:如与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及头孢孟多钠联合应用,美西林对PBP2有很强的亲和力,使细菌形成大而圆的细胞,而其他许多β-内酰胺类主要作用PBP3,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常可获协同作用,使细菌迅速死亡。 由两种抗生素组成的复方制剂: ①阿莫西林/氟氯西林:为阿莫西林与氟氯西林按1﹕1比例组成的复合抗生素。氟氯西林主要杀灭耐β-内酰胺酶金葡菌和其他阳性菌,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阿莫西林则对G-菌都有高效杀菌作用。因此两者结合增强了杀菌能力,扩大了抗菌谱。 ②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阿莫西林的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同,但杀菌作用优于氨苄西林。对产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和绿脓杆菌无效。双氯西林属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对金葡菌产酶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体外抗菌活性以双氯西林最强。两药合用使抗菌性能起到互补作用。 ③氨苄西林/氯唑西林钠:为氨苄西林钠和氯唑西林钠等量混合物,氨苄西林有广谱抗菌性质,但不耐酶。氯唑西林则有耐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青霉素酶性质,两者联合使抗菌性能起互补作用,对产酶金葡菌和其他一些G+菌和少数G-菌有抗菌作用。
通用名 | 规格 | 中标零售价(元) | 生产厂家 | 申请科室 |
---|---|---|---|---|
前列地尔注射液 | 10ug/2ml | 122 | 辽宁本溪雷龙 | 内科 |
埃索镁拉唑注射液 | 40mg | 140 |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 内科 |
注射用核糖核酸(BP素) | 50mg | 101 | 吉林敖东 | 外科 |
盆炎净胶囊 | 15粒*5板 | 48.9 | 吉林省利华制药有限公司 | 妇产科 |
健儿清解液 | 120ml | 19.5 | 国药控股深圳中药厂 | 儿科 |
骨肽片 | 0.3*12*2 | 17.1 | 南京新百药业 | 骨科 |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 | 0.5% 5ml | 25.1 | 深圳万和医药有限公司 | 五官科 |
丹红化瘀口服液 | 10ml*6支 | 42.1 |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 | 眼科 |
草乌甲素胶丸 | 0.4*10 | 52.1 | 昆明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医伤骨科 |
黄杨宁分散片 | 0.1*36 | 39.6 | 因科瑞斯药业有限公司 | 东大街分院 |
兰索拉唑片 | 15mg*14 | 42.6 | 山东罗兴 | 东大街分院 |
硫辛酸注射液 | 0.15g/6ml | 41.7 | 重庆药友制药 | 东大街分院 |
不良反应事件名称 | 怀疑药品 | 报告科室 |
---|---|---|
药物过敏 | 头孢唑肟 | 内科 |
静脉炎 | 环丙沙星 | 内科 |
肺炎 | 莫西沙星 | 内科 |
药物过敏 | 血塞通 | 骨科 |
药物过敏 | 血栓通 | 骨科 |
药疹 | 舒普深 | 内科 |
药疹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