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2020年第三期总第67期
医药动态
刚刚,国药中生武汉所:新冠疫苗保护率72.51%,上市申请获受理
药物不良反应
处方点评
临床药学、用药指导
国家发改委限制新建/扩建多种抗生素、药用丁基橡胶塞、维生素等
药事管理、用药小知识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吉非替尼片说明书、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项进行修订。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所有吉非替尼片生产企业均应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吉非替尼片说明书修订要求(见附件),提出修订说明书的补充申请,于2021年4月20日前报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或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备案。
修订内容涉及药品标签的,应当一并进行修订;说明书及标签其他内容应当与原批准内容一致。在补充申请备案后9个月内对所有已出厂的药品说明书及标签予以更换。
吉非替尼片生产企业应当对新增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培训,涉及用药安全的内容变更要立即以适当方式通知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指导医师、药师合理用药。
二、临床医师、药师应当仔细阅读吉非替尼片说明书的修订内容,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新修订说明书进行充分的获益/风险分析。
三、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用药前应当仔细阅读说明书。
刚刚,国药中生武汉所:新冠疫苗保护率72.51%,上市申请获受理
9月24日下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中国生物武汉所”)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生物武汉所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安全性良好,两针免疫程序接种后,疫苗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9.06%,疫苗针对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72.51%。
另外,中国生物武汉所还透露,9月21日,中国生物武汉所已正式向国家药监局提交附条件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旗下有两款灭活疫苗,其中2020年12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中国生物北京所”)病毒灭活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中国生物北京所的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9.34%。
如果中国生物武汉所的灭活疫苗也顺利获批,将是国药集团获批的第二款新冠疫苗。值得一提的是,2月24日午间,康希诺生物宣布旗下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附条件上市身亲也获得受理。目前来看,国内第三个获批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将在中国生物武汉所的灭活疫苗和康希诺生物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之间产生。
中国生物武汉所介绍,自2020年7月16日起,中国生物武汉所在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开展了“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该试验采用“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上述数据是经统计分析的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数据结果,该结果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技术标准及国家药监局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标准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灭活疫苗,国药集团正在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刘敬桢表示,该疫苗可能会更好于新冠灭活疫苗,同时量产相对新冠灭活疫苗容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工作力度,持续扩大改革成效,继续探索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医保局等五部门制定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现就《通知》解读如下。
一、相关背景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下简称“4+7”试点)和扩围进展平稳,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用药质量水平提高,取得了积极成效。为进一步惠及更多患者,形成社会和产业界对改革的稳定预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扩大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在总结“4+7”试点和扩围政策、做法基础上,形成了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思路。
二、文件主要内容
(一)坚持集中带量采购。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仍以带量采购为核心。具体由全国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采购联盟,联盟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军队医疗机构全部参加,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可自愿参加,按需求报量汇总后,实施带量采购。
(二)坚持药品质量标准并保障供应。继续坚持药品品种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含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产生,重点选择竞争较为充分的品种,考虑药品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批次稳定性等因素,参加集采的企业须明确原料药来源和供应保障。中选企业须在采购协议期内保质保供。
(三)坚持并完善集中采购中选规则。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在吸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采购规则,保持市场适度竞争性,并允许同一药品不同中选企业的价格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根据中选企业数量设置不同的集中采购协议期限,中选企业数量较多时协议期限相对较长,稳定市场预期。
四)坚持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国家统一组织,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采购联盟,委托联合采购办公室作为集中采购平台负责组织实施。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承担联合采购办公室日常工作并负责具体实施。
(五)坚持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继续坚持“4+7”试点和扩围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确保中选药品质量、供应、采购使用和及时回款,落实医保基金预付,鼓励医保与企业直接结算以及落实医疗机构结余留用等措施,打通集中采购各环节,确保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2020年9月17日,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消息称,红霉素与QT间期延长引发的事件有关,例如心脏骤停和心室纤颤。有QT间期延长或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史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不应使用红霉素。利伐沙班与红霉素之间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给医务人员的建议
1、注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QT间期延长),特别是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2、红霉素不应用于以下患者:
有QT间期延长(先天性或有记录的获得性QT间期延长)或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病史;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因为QT间期延长相关的心律失常风险)。
3、当给有心脏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开具处方时,应考虑对抗心脏风险的治疗潜在益处;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慎用:
3、当给有心脏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开具处方时,应考虑对抗心脏风险的治疗潜在益处;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慎用:
4、引导患者阅读患者信息手册,并提醒高危患者如果出现心脏事件的体征或症状,请务必就医。
5、红霉素广泛应用于儿童,其中一些儿童可能有QT间期延长;因此要考虑儿童的病史,平衡治疗获益与潜在风险。
6、红霉素可能与利伐沙班发生相互作用并增加出血风险,在处方抗生素时应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如果需要同时使用,请遵循产品信息中的预防措施。
7、向黄卡计划报告与红霉素有关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
加强对心脏风险的警告欧洲对安全性数据的评估强调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别是红霉素)的心脏毒性风险增加。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和已发表的科学文献均报告了红霉素相关心脏不良结局的短期风险的增加。根据这些数据,红霉素与克拉霉素的产品信息将一起更新,以包括有关QT间期延长和致命性心律失常风险的警告。
对于有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患者增加了新的禁忌症,包括有QT间期延长或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也加强了对心脏事件风险和风险因素的警告。将心脏骤停和心室纤颤添加到未知频率的潜在反应;然而,考虑到其广泛的使用,这些不良反应似乎很少有报道。
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有心脏毒性作用。临床医生应意识到心脏不良结局的短期风险增加,以便可以在开始治疗时对每位患者(尤其是心脏事件高风险患者)充分评估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在患有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传导障碍或临床相关的心动过缓的患者中,应特别考虑治疗获益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平衡。同时使用与QT间期延长相关的其他药物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应慎用,因为这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药物相关QT间期效应的影响。
红霉素广泛应用于儿童,其中一些人可能出现QT间期延长。MHRA建议医务人员处方红霉素时要考虑儿童的病史,以识别那些有风险的人,并考虑治疗获益可能带来的风险。应告知患者心脏事件的体征和症状,并建议患者在发生心脏事件时就医。有关心脏事件的体征和症状的警告信息已添加到患者用药指南中。
与利伐沙班药物相互作用
欧洲的评估还得出结论认为,利伐沙班应作为红霉素和口服抗凝剂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例子列入产品信息中,因为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该相互作用已经包含在利伐沙班的产品信息中。
红霉素和克拉霉素抑制CYP3A4和P-gp,并可导致利伐沙班的最大血药浓度增加。利伐沙班的产品信息提示,与红霉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高危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尤其是轻度或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利伐沙班不是唯一与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相互作用的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对于edoxaban,产品信息建议并用红霉素的患者每天减少30mg的剂量。对于达比加群和阿哌沙班,同时服用P-gp抑制剂(对于阿哌沙班,也是CYP3A4抑制剂)预期会导致血浆浓度升高,且与另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并用时血液浓度会升高。
所有处方DOAC的患者,包括那些并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患者,都应告知其出血的体征和症状,并建议其在发生出血时就医(请参阅2020年6月的《药物安全更新》),遵循肾损害患者的DOAC剂量指导,并在治疗期间监测肾功能以确保剂量适当。
2020年9月16日,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发布信息,警示含卡铂产品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风险。
1、含卡铂产品已在加拿大获准销售,用于治疗卵巢癌症.
2、加拿大卫生部对使用含卡铂产品的PRES风险进行了评估。该项评估由新西兰因为PRES风险更新含卡铂产品的标签安全性信息所引发。
3、加拿大卫生部评估认为,使用含卡铂产品与PRES风险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
4、加拿大卫生部将与含卡铂产品的生产企业合作,更新加拿大的产品安全性信息,以涵盖PRES风险。
加拿大卫生部在新西兰因为PRES风险更新含卡铂产品的标签安全性信息之后,启动了此次评估,审查含卡铂产品的潜在PRES风险。PRES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脑部疾病,症状可能包括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问题、恶心和呕吐。也称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在加拿大的使用情况
1、含卡铂产品在加拿大为处方药,批准用于治疗卵巢癌症。
2、在加拿大,卡铂最早于1986年以商品名Paraplatin上市销售(该产品现已停售)。卡铂的仿制药目前在加拿大仍有提供,为10mg/ml的无菌注射剂。
安全性评估结果
1、加拿大卫生部评估了加拿大警戒数据库(the Canada Vigilance database)中的数据以及来自科学和医学文献的信息。
2、截至此次评估,加拿大境内没有收到与使用卡铂有关的PRES报告
3、加拿大卫生部在此次评估中关注了19例与使用卡铂有关的PRES境外报告(其中16例来自发表的医学文献)。
4、加拿大卫生部评估认为,在全部19例病例中,均存在使用含卡铂产品与PRES风险的可能关联。
5、19例病例具有与PRES有关的其他因素,例如患者一般情况差、同时合并使用部分其他化疗药。
结论和措施
1、加拿大卫生部评估认为,使用含卡铂产品与PRES风险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
2、加拿大卫生部将与含卡铂产品的生产企业合作,更新加拿大的产品安全性信息,以涵盖PRES风险。
3、加拿大卫生部鼓励消费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向加拿大警戒项目(the Canada Vigilance
Program)报告与使用卡铂和其他健康产品有关的任何副作用.
4、加拿大卫生部将继续常规监测含卡铂产品的安全性信息,以识别和评估潜在危害。如果发现新的健康风险,加拿大卫生部将及时采取适宜措施。
2020年10月17日,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消息称,根据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关于婴儿期暴露于红霉素后婴儿肥大性幽门狭窄的已知风险程度已更新。这种风险在出生后的头14天内尤其高。要权衡红霉素治疗婴儿的获益与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潜在风险。
给医务人员的建议
1、之前的产品信息中已经包含了婴儿期暴露于红霉素后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会增加。
2、最近的三项荟萃分析数据更新了婴儿期使用红霉素增加风险的程度,并反映了该风险在出生后头14天内最高。
3、要权衡红霉素治疗的获益与发生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潜在风险。
4、如果在红霉素治疗期间婴儿喂食时发生呕吐或烦躁,父母应咨询医生。
5、向黄卡计划报告与红霉素有关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的新数据
婴儿期使用抗生素红霉素与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增加有关。近期欧洲一项安全性数据的评估分析了已发表的文献研究,包括三个荟萃分析的数据[1,2,3],这些数据支持婴儿暴露于红霉素与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的相关性。
尽管红霉素类药物的产品特性概要(SmPC)中已经包含了该风险,但该审查建议应在注意事项和潜在副作用项下增加关于风险增加程度的信息。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背景发生率被认为是活产率的0.1-0.2%。研究表明,暴露于红霉素后发生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在出生后的头14天最高。现有数据表明,暴露于红霉素后小于14天的婴儿的发生率为2.6%(95%
CI为1.5-4.2)。
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在婴儿期暴露于红霉素后,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总体增加2-3倍。值得注意的是,荟萃分析使用了不同的年龄限制来确定对婴儿的研究,其中两项研究使用6个月的年龄分组进行了研究[1,2],另一项使用120天( 大约4个月)的年龄分组进行了研究3。
由于红霉素可用于治疗与高死亡率或高发病率相关的婴儿疾病(如百日咳或衣原体感染),因此应权衡红霉素治疗的获益与发生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潜在风险。如果喂食时出现呕吐或烦躁,应告知父母咨询医生。
关于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
婴儿肥大性幽门狭窄的特征是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幽门肌肥厚和随后的狭窄。婴儿的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喂食后呕吐(有时是剧烈的)和烦躁。治疗通常是幽门环肌切开术,一种在幽门肌层上做切口的外科手术。
关于红霉素
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某些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也有活性。它被广泛用于治疗胸部感染(例如肺炎)、皮肤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红霉素也用于儿童,通常用于治疗耳部或胸部感染。红霉素批准用于成人和儿童(包括婴儿和幼儿)。对于所有抗生素药物,应考虑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官方指南。
国家发改委限制新建/扩建多种抗生素、药用丁基橡胶塞、维生素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已经2019年8月27日第2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组成。不属于以上三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第二类 限制类
一、农林业
5、兽用粉剂/散剂/预混剂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自动化密闭式高效率混合生产工艺除外)
6、转瓶培养生产方式的兽用细胞苗生产线项目(持有新兽药证书的品种和采用新技术的除外)
11、以野外资源为原料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
四、石化化工
8、新建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农药原药(包括氧乐果、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甲拌磷、特丁磷、杀扑磷、溴甲烷、灭多威、涕灭威、克百威、敌鼠钠、敌鼠酮、杀鼠灵、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肉毒素、杀虫双、灭线磷、磷化铝,有机氯类、有机锡类杀虫剂,福美类杀菌剂,复硝酚钠(钾)、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等)生产装置
9、新建草甘膦、毒死蜱(水相法工艺除外)、三唑磷、百草枯、百菌清、阿维菌素、吡虫啉、乙草胺(甲叉法工艺除外)、氯化苦生产装置
十、医药
1、新建、扩建古龙酸和维生素C 原粉(包括药用、食品用、饲料用、化妆品用)生产装置,新建药品、食品、饲料、化妆品等用途的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B12、维生素 E 原料生产装置
2、新建青霉素工业盐、6-氨基青霉烷酸(6-APA)、化学法生产 7-氨基头孢烷酸(7-ACA)、化学法生产 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青霉素 V、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 c 发酵、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安乃近、扑热息痛、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利福平、咖啡因、柯柯豆碱生产装置
3、新建紫杉醇(配套红豆杉种植除外)、植物提取法黄连素(配套黄连种植除外)生产装置
4、新建、改扩建药用丁基橡胶塞、二步法生产输液用塑料瓶生产装置
5、新建及改扩建原料含有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濒危动植物药材的产品生产装置
6、新建、改扩建充汞式玻璃体温计、血压计生产装置、银汞齐齿科材料,新建 2 亿支/年以下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生产装置
处方分析:
R:
阿斯匹林泡腾片 0.5g 口服 必要时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静滴 qd
氢化泼尼松针 20mg 静滴 立即
头孢丙烯片 0.5g 口服 bid
头孢呋辛钠针 4.5g 静滴 qd
处方分析:氢化泼尼松与阿斯匹林泡腾片存在相互作用,两药应避免合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产品资料说明: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阿司匹林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性。为此,目前临床上不主张将此二种药物同时应用。
头孢呋辛钠针与头孢丙烯片属于重复用药,两药有相同的药理作用.
R:
五维赖氨酸颗粒 2.5g 口服 bid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无蔗糖) 2g 口服 bid
头孢丙烯干混悬剂 0.625g 口服 bid
处方分析: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无蔗糖)与五维赖氨酸颗粒存在相互作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无蔗糖)中的大黄与△五维赖氨酸颗粒中的维生素B2存在相互作用
机制:核黄素只能在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某一部位吸收,如与中药大黄等泻药合用,则增强胃肠蠕动,使肠内容物加速移行,由于核黄素迅速离开吸收部位,从而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
结果:两药合用可导致核黄素的吸收减少。
R:
曲美布汀片 0.1g 口服 tid
口服补液盐Ⅲ型 5.125g 口服 bid
头孢克肟胶囊 100mg 口服 bid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500ml 静滴 qd
氢溴酸山莨菪碱针 10mg 静滴 qd
10%氯化钾针 10ml 静滴 qd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静滴 bid
泮托拉唑钠针 40mg 静滴 qd
头孢他啶粉针 4g 静滴 qd
处方分析:此张处方包含的药品超过了规定的5种
头孢他啶粉针与头孢克肟胶囊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头孢克肟与其它头孢菌素合用会增加肾毒性,结果:两药合用可能出现肾毒性增加。
头孢克肟胶囊与口服补液盐Ⅲ型存在相互作用
头孢克肟与抗凝药物合用时可增加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两药合用可增加凝血酶原时间。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很多经常做胃镜的人也许会发现,拿到的胃镜报告很难看到“正常”或“未见异常”的字样,而最常见的就是上面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相信很多人对此病只是略知一二,对于慢性胃炎的症状更是模棱两可。
慢性胃炎主要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总体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根据内镜和病理诊断,慢性胃炎分为两类:慢性非萎缩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临床上常见症状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隐痛等,也可表现为胃口变差、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且缺乏特异性,其他胃病、胆囊疾病、甚至其他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消化道不适表现,因此无法单凭症状区分到底是否一定是慢性胃炎所引起的不舒服,也无法单凭症状区分为何种胃炎。
此外,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性,即并非症状重就代表胃炎程度严重。目前,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慢性胃炎有可能癌变吗?
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但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也无需过度紧张,即使癌变,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甚至是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但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听之任之,应到专科门诊就诊咨询,针对不同病变严重程度、部位、风险因素(如有无胃癌家族史)制定个体化治疗和随访方案。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好转或痊愈,因此应积极治疗。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断进展。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感染并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下,胃黏膜可能会经历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部分病变位置萎缩是有可能恢复的,因此如果发现患有萎缩性胃炎,应到专科就诊,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患者,要足够重视,定期复查胃镜,及早发现,尽早干预。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防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于老年人群体,但此病症愈来年轻化,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改善,甚至逆转部分萎缩,因此,如无禁忌,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应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建议分餐、使用公筷、饭前便后洗手,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此外,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防止暴饮暴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
总之,有人觉得萎缩性胃炎难以治愈,其实治疗主要还是需要规范化,消除病因结合规律随访是首选。
【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死亡率。尽管口服抗凝药(OACs)在合并房颤的STEMI患者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对于存在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左室血栓形成、严重的室壁运动障碍等其他相关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是否应预防性地联用OACs在临床上目前尚有争议。本文汇总相关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一种特殊类型。STE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静脉溶栓。2018年我国PCI数量已经达到91.53万例,PCI患者的死亡率已降至0.26%,其中STEMI患者直接PCI比例已达到42.2%[1]。PCI的开展虽然降低了STEMI患者的死亡率[2-3],但STEMI后的体循环栓塞等相关缺血性事件仍备受关注。为预防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联用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s, OACs)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本文就OACs在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左室血栓形成、严重的室壁运动障碍等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常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应激状态等相关诱因的刺激下,斑块内营养血管破裂,诱发与正常管壁交界处的斑块破裂。从而促使红细胞聚集形成血栓,导致管腔发生狭窄甚至闭塞[4]。在缺乏有效的侧枝循环的情况下冠状动脉阻塞超过15~30 min后相应区域的心肌细胞就开始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口服抗凝药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基础
STEMI的治疗目前基于201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修订的双联抗血小板(dual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治疗方案[6]应用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其中对合并房颤的患者应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接受OACs治疗[7]。而存在其他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是否应在DAPT的基础上联用OACs来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目前仍存在争议。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并未对此进行说明,仅对于需长期OACs治疗的患者发生STEMI后抗凝问题进行说明[4]。1993年一项荟萃分析[8]指出,前壁心肌梗死以及左室血栓形成(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formation, LVTF)的患者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5倍,该分析也指出对于应用OACs治疗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附壁血栓的发生风险降低了68%。同时Robinson等[9]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STEMI后LVTF的发生率为2%~34%,并指出前壁心肌梗死可能是促进LVTF形成的主要因素。对于高缺血风险如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LVTF等的STEMI患者在DAPT的基础上联用OACs可以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OACs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anticoagulants, NOACs)[直接凝血酶(Ⅱa因子)抑制剂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OACs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一组或某一特定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口服抗凝药在高缺血风险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在其指南中指出对于合并前壁心尖部运动障碍的STEMI应使用OACs预防LVTF[10],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发布指南再次指出对于合并心尖部运动功能障碍的STEMI和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患者建议使用3个月的OACs来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11]。对于LVTF患者为预防全身栓塞事件的发生,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以及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中均指出应在DATP的基础上联用3个月OACs[10-11]。2017年欧洲心脏病协会所发布的STEMI指南推荐对于LVTF的STEMI患者应联用6个月OACs[12]。201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同样指出对于PCI术后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OACs在预防支架内血栓上优于DAPT[6]。
3.1 维生素K拮抗剂
维生素K拮抗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OACs,华法林是主要代表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拮抗维生素K-环氧化物酶从而抑制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3]。201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出,对于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将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可以在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抗凝效果[14]。
由于华法林的历史地位,其首先被应用于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Acharya等[15]的一项纳入555例STEMI试验指出在DAPT基础上联用华法林,出血及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仅用DAPT。Le May等[16]的一项纳入460例心尖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性研究指出,180 d随访后发现,在DAPT的基础上联用华法林在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再梗死以及主要出血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单用DAPT组(15% vs. 5%),其中华法林组在死亡率(5% vs. 2%)、卒中(3% vs. 0.3%)以及主要出血事件(9% vs. 2%)的发生率上均高于对照组。同样结果发生在Shavadia等[17]的一项观察性研究中,随访1年后发现左室运动功能障碍的STEMI患者预防性联用华法林较DAPT组并没有明显的减少LVTF的发生率,同时在华法林组中缺血性复合重点事件(卒中、TIA、系统性血栓以及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并没有被降低,相反却显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此外一项二次分析[18]中也指出华法林组较DAPT组在短期及长期的缺血性终点事件的发生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相反联合华法林组明显增加了院内主要出血性事件的发生(2.5% vs.1.2%,OR=2.17,95%CI:0.43~10.96)。最后一项关于在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预防性联用华法林的荟萃分析[1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分析发现联用华法林并没有明显改善卒中以及死亡的发生,而在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上华法林组却明显高于对照组(17.1% vs.6.5%,P<0.001)。在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中预防性联用华法林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减少卒中等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是大量的试验表明联用华法林似乎并不能减少缺血性事件,反而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华法林在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中的应用需慎重考虑。
3.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etexilate)作为一种可逆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因其可以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Ⅱa,故可以有效阻断内、外源凝血途径的共同通路[20]。Uchino等[21]的一项纳入20
0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达比加群酯组发生ACS事件较对照组(华法林、依诺肝素或安慰剂)更高(1.19% vs.0.79%,OR=1.33, 95% CI:1.03~1.71,P=0.03)。同时Baduashvivi等[22]的一项试验,将其分为华法林、阿司匹林以及P2Y12受体拮抗剂的对照组,以及达比加群酯(110 mg或150 mg)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的试验组,在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5.4% vs.26.9%,P<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复合终点发生率上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13.7% vs.13.4%,P=0.005),同时试验组在非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15% vs.27%)。该试验表明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上达比加群酯并不劣于华法林且非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明显降低。尽管达比加群酯在安全性可能优于华法林,但Oldgren等[23]的一项基于DAPT的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50、75、110和150 mg组(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在包括心血管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上试验组(4.6%、4.9%、3%和3.5%)与安慰剂组(3.8%)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相反更有可能引起出血事件。上述试验表明,达比加群酯在出血性事件的发生上似乎低于华法林,而在预防缺血性事件的有效性上仍缺少相关证据,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3.3 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
凝血因子Ⅹa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交叉点,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贝曲沙班、darexaban(YM150)以及TAK-442等,均选择性可逆地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活性。Alexander等[24]的一项试验表明,包括心血管源性死亡、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卒在内的主要终点事件在阿哌沙班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7.5% vs.7.9%,P= 0.51),在出血事件的发生上阿哌沙班组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3% vs.0.5%,P=0.001),因此联用阿哌沙班并没有明显地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反而增加了主要出血事件发生。尽管如此,其有效性及出血风险较华法林却有明显的改善[25]。同时在APPRAISE试验[26]中发现联用阿哌沙班表现出剂量相关的出血风险以及预防缺血性事件的有效性;同时该试验也指出阿哌沙班联合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时可以明显降低其出血风险。最近一项剂量相关的试验似乎改善了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在高缺血风险STEMI患者中应用的局限性,Mega等[27]的一项基于单一抗血小板药物的试验分为利伐沙班2.5 mg组、5 mg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该试验表明联用利伐沙班2.5mg较对照组虽然降低包括心血管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率(P=0.02),但利伐沙班2.5 mg组较安慰剂对照组增加了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2.2% vs.0.6%,P<0.001)。Goldstein等[28]的一项基于DAPT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6个月随访结束后对比TAK-442组与安慰剂组时,发现TAK-442并不能降低MACE事件(心血管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卒中以及需要住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4.4% vs.4.8%,P=0.27);而再对比2组出血风险时发现,虽然TAK-442较安慰剂组增加了次要出血事件风险(2.1% vs.0.9%,P=0.025),却没有明显增加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infarction, TIMI)主要出血风险(0.9% vs.0.5%,P=0.47);同时该试验也指出,出血风险的发生与TAK-442之间不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在RUBY-1试验[29]中,darexaban较安慰剂不仅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而且增加了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以及严重缺血事件的发生(6.5% vs. 5.2%)。在GEMINI-ACS研究[30]中还发现利伐沙班2.5 mg bid联合P2Y12抑制剂在ACS患者中出血风险与DAPT组相同。另外OACs在预防存在高缺血性卒中风险住院患者中也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Gibson等[31]的一项试验对比贝曲沙班与对照组(依诺肝素)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全因卒中以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贝曲沙班组均低于对照组(0.54% vs.0.97%,0.48% vs.0.91%);而对于存在高卒中风险的患者,贝曲沙班组的全因卒中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72% vs.1.48%,0.63% vs.1.38%)。这表明贝曲沙班较依诺肝素可以显著地降低全因卒中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据,虽然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较安慰剂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相关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但是所有的试验均指出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明显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同时,相关试验也表明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明显存在肝功能损伤的潜在风险,其较安慰剂会引起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的异常升高。
OACs在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治疗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PCI降低了STEMI患者的死亡率,但是STEMI后缺血性事件的预防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华法林作为传统的OACs具有抗凝作用强、价格低廉的优点,成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但其引起相关出血风险较NOACs高,抗凝效果不稳定,需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成为对华法林的重要诟病;相对华法林而言,NOACs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抗凝作用稳定,无需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相对出血风险低等优势。相关的临床试验也证明了其可以更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事件。目前在高缺血风险的STEMI患者联用OACs应权衡出血风险及抗凝受益,相关的HAS-BLED评分、ORBIT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等可以为医生在合并房颤的高缺血风险患者应用OACs之前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风险评估[32-33]。目前尚无有关其他高缺血因素的风险评估标准。尽管有试验表明,联用NOACs可以一定程度降低STEMI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的试验一致表明:联用NOACs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同时多个剂量相关试验也表明出血风险的增加并非剂量依赖关系。但目前大多数试验没有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高缺血风险,所以并不能完全否定联用OACs的抗栓方案。目前根据指南推荐,仅在合并房颤的STEMI患者联用OACs,其收益远大于出血风险的威胁。尽管早期的指南推荐在LVTF的患者中联用OACs且该推荐目前也得到广泛的临床认可,但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严重的室壁运动障碍等因素作为形成LVTF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否应联用OACs来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目前仍缺乏相关的试验证据。
综上所述,OACs在合并心房颤动的STEMI患者中的应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临床认可。最近OACs首次被欧州心脏病协会推荐应用于存在高缺血风险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4]。虽然联用华法林在高缺血风险STEMI患者中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试验并不被支持,但凝血因子Ⅹa拮抗剂较其他OACs在减少缺血性事件及相对出血风险上较华法林存在明显优势。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临床证据支持凝血因子Ⅹa拮抗剂在房颤以外的其他高缺血STEMI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似乎潜在的预防缺血性事件的临床获益并不能促使临床医生对所有STEMI患者联用OACs。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尽可能多地识别STEMI患者潜在的高缺血风险因素,才能使得STEMI患者获益最大化。此外,可根据HAS-BLED或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系统有效地识别高出血风险患者,从而降低联合OACs治疗的出血风险。
当今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堵塞与出血等及高血脂症、胆心综合征之类,发病率呈升高势头。
心脑血管病与中医胆病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灵枢?经脉》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酒醇肥厚久犯肝胆(亦有先天遗传)日久聚痰积瘀,血脂增高;或长期情志不遂,忧怒压抑,以致胆木不达,化火生风,痰阻脉瘀,皆是心脑血管发病之由。因此,治疗则应降低血脂,稳定血压为先,中药当以清胆化痰,活血通脉为优。常以胆南星、丹参、生蒲黄、地龙四药相伍,配入辨证方中(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五参丸、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能达到或加快缓解症状,稳定血压,截断病情发展的效果。
某老“高冠心”反复十余年,曾发心梗,并患胆囊炎,嗜酒如命,身形肥胖,1989年2月9日复发心绞痛,心悸,血压22.7/17.3kPa,兼见口苦心烦,咽喉如梗,脉沉弦滑数,心电图示:心肌受损,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从痰郁胆虚,心血瘀滞辨证,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胆南星、丹参、生蒲黄、地龙,1周内停用西药,而血压从此稳定,余症亦渐缓解。尔后用牛黄解毒片常服,间断用上方维持,至今血压无大波动,每日饮绍兴黄酒自怡。不久前欣语笔者,经最新进口仪器检查,心肌梗塞疤痕已近全部消除。
病理试验表明:胆南星有镇静、止痛、祛痰作用;丹参具扩张冠脉、降压、降脂、镇静、缩短心肌缺血持续时间之功;生蒲黄擅降脂,有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之显著效用;地龙则强于扩管降压之力。四药见诸本草各典,多有清胆火、散结气、通血脉、祛风痰、化瘀血之记载,不失为防治心脑血管病而截断病势之有效药对。
仲景创旋覆花汤,用治肝著,亦治妇人半产漏下,可见攻补兼施,病位在肝。方中新绛一味,乃古人以茜草根提取的一种色素,故径以茜草用之。习用旋覆花、茜草合变通一贯煎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属阴虚肝瘀者。方如:旋覆花、茜草、女贞、旱莲、丹参、枸杞、首乌、木瓜、川楝、水蛭等,每能奏效。旋覆花开胸胁结气,又有下气通血脉之功(《本草纲目》)。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肺,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本草纲目》)。《珍珠囊》言:“去诸死血。”活血力强,又善通络。两药既主入肝经,亦为治经水不调、崩漏之要药。李时珍考《素问? 四乌鲗骨一芦茹方》,认为芦茹当是茜草。是方治经闭取活血化瘀法,仲景治半产漏下,亦是此意。而旋覆花搜通肝经,肝血归经,瘀血化散,月水适来。两药可用治肿瘤。《注解伤寒论》说:“旋覆之咸以软痞硬。”尚有“主结气”“皮间死肉” “治乳岩”等记载。茜草则能治“癥瘕鼓胀”(《药鉴》),东京药科大学川崎秀治10年研究发现茜草根所含许多物质具强抗癌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毒性很低,对白鼠多种癌症及防癌细胞转移均有效。
胆制南星,取牛胆汁制生南星之燥,“俾善于豁痰除热耳”(《本草经疏》)。既清胆热胆火,又祛风痰,开痰闭。白芥子利气豁痰,消肿散结。痰热之病理,包括当今多种急性热病、精神神经疾病、肿瘤及某些疑难杂症。胆南星、白芥子相配,奏清热化痰之功。清代叶天士、张聿青、丁甘仁诸贤治“温病” “暑病” “痰饮” “神志” “中风” “癫狂”取之,有案可查。陈士铎尤善治胆,以为“胆经受邪,正因胆气之太郁也。” “胆虚则怯,怯则外邪易入矣。”常在七情郁结、积聚癫狂等疑难杂症中用胆星、白芥子。取胆星“斩关夺门” “补胆气之不足,则胆汁自生”,用白芥子则“宣膈膜之气,是一身上下之气尽行流通”。胆南星得白芥子,豁痰力更强;白芥子得胆南星,清胆火木郁之结痰。温热病有用之;癫狂郁证有用之;眩晕胸痹有用之;积聚肿瘤有用之;经络痹阻亦有用之。
叶橘泉氏有“地肤子汤”治皮肤性肾炎之论,粤人有创“复方地肤子汤”治急性肾炎者。其皆以地肤子、蝉蜕为主药,认为有抗过敏作用。地肤子,性味甘苦寒。《别录》云其“去皮肤热气,散恶疮……使人润泽”。《滇南本草》则谓“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蝉蜕甘咸凉,主疏散风热,多用治风疹瘙痒,亦用于小儿惊痫、破伤风之痉证。地肤子入膀胱经属太阳主表,蝉蜕入肺经合皮毛,两者合用,一去皮肤之热,二散皮肤之风,治诸皮肤过敏性疾病,有相济之妙,然急性发作者多获效,慢性皮肤病则不效,则当以调整脏腑,起用搜剔之品
茶是中国的特产,是最普遍的饮品之一,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水可以提神醒脑、助消化、解油腻、通便利尿等,长期饮用还对预防龋齿、动脉硬化、癌症有一定效果,所以很多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生活中人难免有吃药的时候,一些朋友在吃药时临时找不到饮用水,会用茶水混着就吃了,那么茶叶会对吃药造成影响吗?
答案是喝茶确实会对吃一些药物造成影响,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咖啡因、儿茶酚、茶碱等复杂成份,有可能会降低某些药物的吸收和疗效,甚至会加大药品的副作用,产生不良反应。那么,喝茶会对哪些药物造成影响呢?
茶叶中的鞣酸:
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如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铁(琥珀酸亚铁、硫酸亚铁)、钴(维生素B12)、铋(乐得胃等)、铝(氢氧化铝、硫糖铝)等结合发生沉淀,影响吸收。
酶类药物:包括胰酶、胃蛋白酶、淀粉酶、乳酶生中的蛋白与鞣酸结合,使酶或益生菌失去活性,减弱助消化的药效。
抗菌药物: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与鞣酸结合,影响抗菌活性,同时这两类药物也可抑制茶叶中茶碱的代谢,增加茶碱毒性,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生物碱、苷类:鞣酸与生物碱(麻黄素、阿托品、可待因、奎宁),苷类(洋地黄、地高辛、人参、黄岑)相互结合形成沉淀,影响吸收。
茶叶中的咖啡因、茶碱:
镇静催眠药:浓茶中的咖啡因与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安定类、水合氯醛)作用相抗。
抗心律失常药: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加快心率,加重心脏负担,与抗心率失常药的作用相悖。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茶叶中的咖啡因、茶碱可减少儿茶酚胺的破坏,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痢特灵、苯乙肼等)可相对增加儿茶酚胺的含量,二者同用时会造成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其他:
阿司匹林:茶叶中的茶碱除上述提到的作用外,还可降低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利福平:茶叶中某些成分可能影响其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使用利福平时也应避免喝茶。 吃药后多久可以喝茶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一概而论,从中药角度来说,如果你吃的药仅仅是治疗风寒、风热感冒的,那么吃药之后半个小时就可以喝茶。但如果你服用的药物说明书中明确禁喝茶或医生明确指出禁止与茶同服,那就需要严格遵循了,否则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药师提醒
综上所述,吃药后多久可以喝茶是因药不同,因人而异的;不管是什么药物谨慎起见,都不宜用茶水送服。喝茶很美好,但吃药同时喝茶则应谨慎!
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药物,不仅能有效地保障药物治疗效果,还可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吃药的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动力学决定的,只有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间隔服药,才能确保药物在人体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治疗浓度。想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不能擅自缩短服药时间或不规律的服药,以免药物浓度过高引起药物中毒或副作用太强,或浓度过低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药品说明书中常见的药物服用时间:
1.晨服:
指早晨起床后进食早餐前1小时,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在清晨顿服,可以产生很好的杀菌效果。
2.空腹:
很多人认为只要在吃药时保持空腹就可以了,吃完药就可以立马去吃饭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是指在餐前1至2小时或餐后2小时左右服药,例如:肠溶片类药物,该药物在胃液中不易被崩解,只有肠道中才会被吸收,所以一般要求空腹服药。
3.饭前:
即三餐前30至60分钟。饭前胃内食物少,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一般对胃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药物或者需要作用于胃部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例如胃黏膜保护剂药、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头孢类、止泻药等。
4.饭时:
指饭前片刻或餐后片刻;饭中指与食物同服,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在小肠内竞争性抑制糖苷水解酶,使饭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减小,只有在进食同时服药才能产生治疗效果。
5.饭后:
指饭后30分钟至1小时。
6.睡前:
指睡觉前15至30分钟。
7.必要时
指疼痛或突发状况时立刻服用。
8.一日一次:
每日清晨或者晚上一次,并保持每天的同一时间服药。
9.一日两次:
一般每日早餐、晚餐时段各一次,相隔时间约12小时。
10.一日三次:
严格来说,一日三次是指昼夜24小时分三个时间段服药,即每8小时服用一次。但在实际生活中,为了病人更好地依从,一般建议病人睡眠以外分3段确定给药间隔。一般建议早中晚餐前或餐后服药。但某些药物,如抗菌药、抗癫痫药、帕金森治疗药的说明书会明确规定服药时间,如“每8小时服药一次”,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1.一日多次:
尽量在24小时内均分,并且与作息时间相协调。
12.糖皮质激素服用方法:
时间为一日剂量于早上7点至8点之间。因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规律变化,本身分泌的峰值就在早上7至8点,如果此时服用外源性皮质激素,会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减少到最低,进而减少副作用。
同时生活中中西药联用的情况也颇为常见,而是否间隔服用也需要考量。中西药联用易造成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比如:乌梅与维生素B12同用,会降低维生素B12的生物利用度。所以,平时我们在中西药联合使用时,也需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一般来说,间隔时间应大于半小时以上。
药品通用名称 |
不良反应事件 |
上报科室 |
复方氨基酸18AA |
过敏反应 |
肿瘤科 |
头孢唑肟 |
皮疹 |
消化内科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浙江) |
过敏性休克 |
ICU |
头孢硫脒(1g) |
过敏 |
麻醉科 |
参麦注射液 |
严重过敏 |
心内科 |
环磷腺苷葡胺 |
房颤 |
普外科 |
头孢唑肟 |
过敏性休克 |
消化内科 |
头孢美唑 |
皮疹 |
小儿科 |
奥硝唑注射液 |
恶心呕吐 |
普外科1 |
参麦注射液/TD> |
胸闷 |
神经内科 |
小牛脾提取物 |
皮疹 |
胸外科 |
芬太尼贴剂 |
恶心呕吐 |
胸外科 |
脾多肽注射液 |
皮疹 |
胸外科 |
脾多肽注射液 |
皮疹 |
胸外科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
皮疹 |
胸外科 |
卡洛磺钠注射液 |
头晕恶心 |
胸外科 |
卡洛磺钠注射液 |
皮疹 |
胸外科 |
头孢唑肟 |
皮疹 |
泌尿外科 |
地佐辛注射液 |
恶心呕吐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皮疹 |
泌尿外科 |
地佐辛注射液 |
恶心呕吐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皮疹 |
泌尿外科 |
酚妥拉明注射液 |
鼻塞 |
小儿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皮疹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皮疹 |
泌尿外科 |
地佐辛注射液 |
恶心呕吐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皮疹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皮疹 |
泌尿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