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东Keytruda每6周给药一次的患者友好方案获欧盟批准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全国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中抽取不少于1500家机构,对药品使用与疾病防治、跟踪随访等相关数据进行重点监测。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部署,2019年药品使用监测将初步启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试点省份、国家组 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城市、各省(区、市)重点监测医疗卫生机构,要以国家基本药物、抗癌药降价专项工作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品种为重点,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使用监测
到2020年, 监测范围要基本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逐步实现对所有配备使用药品进行监测,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自主自愿参与药品使用监测工作。
全面开展药 品使用监测
国家卫健委要求,要建立国家、省两级药品使用监测平台,健全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药品使用监测网络,实现药品使用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覆盖各级公立医疗卫 生机构。公立医疗机构要明确责任部门并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按照要求及时、准确报告药品使用信息。
《通知》就监测系统的建立、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一)加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组织管理。充分利用药品使用监测数据,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药品采购目录制定、药品临床使用、提供药学服务、控制不合理费用支出等的重要依据。
(二)科学开 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充分运用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及药品常规监测工具,融合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循证药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知识体系,综合利用药品上市准入、 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不良反应监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监测、药品临床实践“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国内外文献等资料,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等进 行定性、定量数据整合分析。
(三)建立评价结果应用关联机制
1.推动有关证据用于基本药物、仿制药品、儿童药品的遴选和动态调整;
2.指导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 接,不断优化医疗机构用药结构;
3.提出关于药品价格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生产鼓励扶持政策的建议;
4.促进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控制不合理药品费用支出;
5.改进药品剂 型、规格、包装,引导企业研发生产符合临床需求的药品。
各部门分工
此外,国家各卫生健康机构将承担相应职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承担药品使用监测基础数据库和药品采 购使用编码(YPID)的技术支持和动态维护,制订药品使用监测指南及相关技术规范,承担国家药品使用监测系统建设管理和数据分析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药具管理中心:承担药品临床综合评价 具体事务性工作,提出评价工作建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牵头组织制订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和相关技术规范,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指南和技术规范的制订要充分发挥相 关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行业学协会等专业学术团体作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等国家级机构: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承担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相关专项指南的制订,积极主动汇集临 床证据、开展相关评价并推动评价结果的应用等。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通知,对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通知提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城市、各省(区、市) 重点监测医疗卫生机构,要以国家基本药物、抗癌药降价专项工作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品种为重点开展药品使用监测。
国家卫健委的通知明确,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系统收集并报 告药品配备品种、生产企业、使用数量、采购价格、供应配送等信息;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稳妥有序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突出药品临床价值 ,推动有关证据用于国家基本药物、鼓励仿制药品、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的遴选和动态调整等。
通知指出,要依托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国家、省两级药品使用 监测平台和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药品使用监测网络,实现药品使用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在全国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抽取不少于1500家机构,对药品使用与疾病防治、跟踪随 访相关联的具体数据进行重点监测。
2019年,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试点省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城市、各省(区、市)重点监测医疗卫生机构,要以国家基本药物、抗癌药降价专 项工作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品种为重点开展药品使用监测。
2020年,监测范围基本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逐步实现对所有配备使用药品进行监测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利用,定期形成监测报告,加强与工信、医保、药监等部门和药品集中采购机构的沟通协调,强化数据信息共建、共享、共用。
此 外,通知明确,国家将委托相关技术机构或行业学协会,制定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技术规范,建立临床综合评价专家委员会。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每年对辖区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汇总分析 ,及时掌握推进和落实情况。
按照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科学运用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结果,指导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优化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提出药品价格政策 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生产鼓励扶持政策的建议;控制不合理药品费用支出;提出改进药品剂型、规格、包装合理化建议,引导企业研发生产适宜临床需求的药品。
4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其中提到“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由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牵头;
国家医保局牵头“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 医保支出结构。抓紧落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尽快使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能持卡看病、即时结算”;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药品集 中采购和使用机制。
医药重点任务相关分工如下:
1.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牵头)
2.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牵头)
3.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 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国家医保局牵头)
6.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 半用于大病保险。(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牵头)
7.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保支出结构。抓紧落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 ,尽快使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能持卡看病、即时结算。(国家医保局牵头)
7.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保支出结构。抓紧落 实和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尽快使异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能持卡看病、即时结算。(国家医保局牵头)
8.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机制。(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 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加快儿童药物研发。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医保局、 国家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抓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
11.抓好青少年近视防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
12.把高血压、糖 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国家医保局牵头)
13.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社会办医。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医护人 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加强妇幼保健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
15.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药品疫苗攸关生命安全,必须强化全程监管,对违法者要严惩不贷,对失职渎职者要严肃查办。(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表示,要进行抗菌药物供应 目录管理,两年一调整;并且首次提到“限制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相关陈述,限抗令进一步升级。
抗菌药物目录管理,杜绝违规目录外用药
《通知》显示,加强专档管理的内涵建设。根据 临床监测情况,继续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实行专档管理,并做好其内涵管理。专档管理要覆盖处方开具、处方审核、临床使用和处方点评等各环节。
要严格落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和《替加环素临床应用评价细则》,遏制碳青霉烯类耐药过快增长的势头。鼓励医疗机构对耐药率较高的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抗菌药物 进行重点监控,纳入专档管理。
此外,卫健委还提出:合理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医疗机构要落实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遴选和评估制度,综合考量新药和新技术应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少于1年,避免无理由地频繁调整供应目录品种。供应目录应当满足临床感染性疾病诊疗需要,杜绝违规目录外用药或外购用药情况发生。
同时,应当根据临床实际,及时启动供应目录调整,将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多、循证医学证据不足、违规使用突出的药品,清退出供应目录,避免长时间不调整供应目录。
对于相关品种来说, 这意味着,如果自己的产品没有进入某医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则只能等两年后医院再一次调整,才能重新获得进入该医院市场的机会。
此外,对企业而言,如果自己的产品具有耐药率高、不良 反应多、违规使用突出等情况,则要面临被清出医院市场的局面。
限制门诊输液,卫健委这样说
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卫健委增加了限制门诊输液的相关陈述:
限制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的地区,要重点关注急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情况,强调“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各地要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和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
据了解,对于取消门诊输液,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作出统一规定。但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14个省份明确出台了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有些省份虽未出台限控政策,但 普遍已明确加强门诊输液监管,并鼓励医院开始试行。
此次,卫健委增加了相关陈述,这也许是一个让我们警醒的信号。
2020年前,这个科室都要建起来
《通知》显示,卫健委制定多项措 施,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领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
文件明 确,要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要求,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
此次,卫健委再一次发文,以目录 做抗生素限制,抗生素药企要开始动作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9〕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 健康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持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遏制细菌耐药,现提出以下工作要 求:
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一)制订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制订系统的、可操作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规范并认 真落实。要树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理念,明确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领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 作组,发挥多学科专业团队优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
(二)推进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各医疗机构要重点针对疑难感染性疾病加强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学科的联系 协作,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高感染性疾病综合诊疗水平。要研究建立多学科诊疗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 力
(三)广泛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感染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抗菌药物合理 使用、医院感染防控等培训及考核。重点加强对医师的培训,提高对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的依从性。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方可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 称授予处方权限。
(四)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建设。通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要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要求,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 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和配备,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认真执行微生物标本采集 、送检相关的卫生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提高细菌真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水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上述要求纳入医院评审 ,促进工作落实。
(五)提高基层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通过进修培训、对口支援、远程会诊等 方式,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学习执行相关诊疗规范、临床路径,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进基层规范诊治感染性疾病。
(六)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措施,提高医师手卫 生依从性,执行有关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重点加强对ICU、呼吸、急诊等重点科室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防控,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透析相 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操作后肺炎以及多重耐药感染的发生,加强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的防控和监测。通过做好医院感染防控,控制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降 低医院感染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需求。
三、狠抓抗菌药物应用的重点环节管理
(七)加强专档管理的内涵建设。根据临床监测情况,继续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实行专 档管理,并做好其内涵管理。专档管理要覆盖处方开具、处方审核、临床使用和处方点评等各环节。要严格落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和 《替加环素临床应用评价细则》,遏制碳青霉烯类耐药过快增长的势头。鼓励医疗机构对耐药率较高的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抗菌药物进行重点监控,纳入专档管理。
(八)合理调整抗菌药物供应 目录。医疗机构要落实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遴选和评估制度,综合考量新药和新技术应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少于1年,避免无理由地 频繁调整供应目录品种。供应目录应当满足临床感染性疾病诊疗需要,杜绝违规目录外用药或外购用药情况发生。同时,应当根据临床实际,及时启动供应目录调整,将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多、循证医 学证据不足、违规使用突出的药品,清退出供应目录,避免长时间不调整供应目录。
(九)减少预防使用和不合理静脉输注。继续加强Ⅰ类和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改变过度 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限制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地区,要重点关注急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情况,强调“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各地要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结果, 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和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四、提升抗菌药物管理水平
(十)加强信息化管理。各医疗机构要结合电子病历推进工作,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各项要 求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落实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药师处方审核资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以及动态评估和预警等要求。发挥信息化在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积 极作用,逐步实现抗菌药物科学化、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个体化管理。
(十一)开展阶段性效果评估。各地、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阶段性效果评估。除抗菌药 物使用指标和细菌耐药控制情况外,对抗菌药物管理效果的评估还应当充分考量疾病转归和患者预后等有关指标,如感染性疾病治愈率和归因病死率、医院感染发生率、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艰难梭菌 感染发生率等。重点加强对脓毒症(包括败血症)、脓毒性休克等患者初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估。
(十二)做好临床监测。各医疗机构要按照要求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报送监测数据,并确保数据质量。鼓励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扩大监测范围,尤其关注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监测,并重视对监测结果的评价和利用。同时,开展医院感染主动监测与 前瞻性评价,及早发现并降低感染风险。加强医疗机构内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医院感染监测,科学合理设定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工作薄弱环节,指导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五、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 宣传教育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充分宣传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和不合理使用的危害;纠正患者不规范的自我治疗行为,在谨慎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遵医 嘱、足剂量、足疗程地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定期宣传机制,每年11月第三周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开展宣传活动。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科普宣教融入到社区和基层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 公共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报道,科学宣传抗菌药物使用知识。
日前,国家药监局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订胃痛宁片、化痔栓及消栓通络制剂、牛黄解毒制剂等中成药说明书,并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禁忌、注 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具体修订要求。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这样的表述出现在很多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按照最近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公告要求,又有9种中成药的说明书上将 不再被允许出现这样的模糊表述。国家药监局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订胃痛宁片、化痔栓及消栓通络制剂、牛黄解毒制剂等中成药说明书,并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具体修订要求 。
国家药监局这一做法获得社会广泛称赞,有专家认为,只有中药告别“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才能更好地获得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帮助中药走向世界。
“尚不明确”≠没有不良反应
中成药不良反应标注“尚不明确”是一种普遍现象。2017年,原食药监总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1618份中成药的说明书做过统计,其中80.2%的说明 书中不良反应为“尚不明确”。
业内专家表示,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是因为没有大规模试验数据,尚不清楚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什么。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近来已经多次对部分中成药说明书提 出增加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修改要求。去年11月,该局就对蒲地蓝消炎制剂、追风透骨制剂两种中成药的说明书进行了修订,增加警示语、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
以牛黄解毒制剂为 例。在之前的说明书上,不良反应和禁忌均为“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只注明“孕妇禁用”。而今后,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在说明书上明确增加警示语“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还要详细 注明涉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等的不良反应;在禁忌项中则被要求注明“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婴幼儿禁用”。同时,被要求注明的注意事项也多达6项。
标注“尚不明确”目前并不违法
“国家药监局加强对中成药的说明书进行修订是对公众用药安全负责任的做法。”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教授肖永红认为应该为国家药监局的这一举措点赞。
肖永红坦 言,中成药说明书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现象确实很普遍。“现代医学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受到严格监控和评估,不管是对医生还是病人,在使用前都需要根据临床阶段的试验结果评估其风险和效 用。当医生和病人在分析时认为使用该药物获得的收益超过风险时,就会选择使用这种药物。所以,‘尚不明确’等于给医生和患者出了一道难题,让他们无法真正判断药物是否适合自己,给临床用药 带来了安全隐患”。
“根据现有的药品管理规定,不良反应标注‘尚不明确’是符合有关要求的。”肖永红告诉记者
让中药告别“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 系主任史录文说,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对中成药的安全性开展实验,收集数据,但这样的企业并不多,希望国家药监局能大力推动更多企业开展和完善这项工作。
记者注意到,去年,国家药 监局发布了一份《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国家药监局在对《指导原则》的权威解读中,对中药面临的安全性风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表述:“中药因其本 身复杂性、研究基础薄弱、联合用药较普遍等因素,其肝损伤往往较为隐匿,肝损伤与中药的因果关系难以厘清,加之人们对中药存在‘天然、无毒副作用’等认识误区,研发者和企业对药品不良反应 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中药安全性风险防范与控制难度大。”《指导原则》希望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中药药源性肝损伤评价与风险防控技术体系,从而更好地发现、规避和防范中药药源性肝损伤风险 。
肖永红认为,只有中药告别“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对中药的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估,才能更好地帮助中药获得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帮助中药走向世界 。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巧合的是,2011年世界卫生 日的主题就是重视抗菌素耐药性问题。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通知》要求,从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等方面,部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保证医疗质量,遏制细 菌耐药。
本网采访发现,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有4种表现,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相关机制的完善,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现象已经明显改善。接下来,应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并降 低畜牧、养殖领域的滥用和工业领域造成的环境污染。
抗菌药不合理使用引起重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丁玉峰接受本网采访时介绍,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自从抗菌药物应用 于临床以来,治愈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然而,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也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各国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丁玉峰表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 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更为可怕的是,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甚至诱导产生“超级细菌”,使有效的抗菌药物效果变差,或者完全无效。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世卫组织确定的12种重点病原体,对现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强。2011年的世界卫生日将主题定为“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以提高公 众对细菌耐药的认识和关注。
丁玉峰介绍,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4种:一是用药途径不合理,过量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二是医务人员对用药指南依从性不高,包括用药疗程偏长、剂 量不合理、无适应症用药等;三是联合用药不合理,包括用药没有明确指征、重复用药等问题;四是公众认识程度不高,把抗菌药物当作“万能药”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等。
抗菌药物监管力度不断加 强
近年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我国相继出台多项干预管理措施。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第一次把细菌耐药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和安排。
此 外,自2008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多次发布抗菌药临床管理工作的相关通知。今年发布的《通知》提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要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 医疗组。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才能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处方权限。
“感染病 区的建设是为了让专业学科来加强对抗菌药在临床方面的管理,通过多学科诊疗的模式,加快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对医师处方权的管理主要是从能力建设方面考虑,尤其是针对基层卫生人员 水平能力不足的现状。” 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表示,“从今年的《通知》来看,我国对于抗菌药物的管理已经上升到规范化、系统化的层面了。”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相 关机制的完善,我国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全国纳入监测的192所三甲医院近年的临床数据显示,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住院 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降至世卫组织建议的30%以内。
“相比抗菌药物临床滥用,当前更应重视畜牧、养殖领域的滥用和工业领域造成的环境污染。”林丽开表示,“养殖户为使猪、牛 、羊不得病,喂食大量的抗菌药物,屠宰后的药物残留可能通过餐食进入人体;抗菌药制药企业废弃物排放不达标,进入江河湖海也会造成环境中的污染,未来这些方面或是监管重点。”
持续管好 抗菌药促进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也是我国用药安全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2017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 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2.9万份,较2016年降低了0.1%。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药品例次数中抗感染药(42.3%)继续排在首位,超过后两位心血管系统用药(10.0%),肿瘤用药(7.3%)占比之和。而 在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位的药品类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排名前3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均为抗菌类药物。
“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 管理,是保障用药安全,推动合理用药事业的关键一步。”林丽开表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也是国家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解决患者适宜药品可获 得性的基础,是控制不合理药物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丁玉峰认为,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应当进一步发挥药师的作用。“通过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加强药师在门诊患者用药咨询、住院患 者用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应当让药师深入到临床用药中,加强处方审核调剂和处方点评力度,做好用药监测和报告。”丁玉峰说。
前述《报告》中还指出,我国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率逐年 下降,但抗菌药物仍存在滥用的风险隐患。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抗菌药物认知尚存误区,将其视为“特效药”、“万能药”,不合理使用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刻不容 缓。除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外,广大医师、药师队伍应当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监护策略。此外,要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加强 基层医师队伍培训,提高基层用药水平。”丁玉峰表示。
R:
硫酸镁针 10ml 静脉滴注 qd
10%氯化钾针 5ml 静脉滴注 qd
头孢唑肟针 3.75g 静脉滴注 qd
更昔洛韦粉针 0.3g 静脉滴注 qd
地塞米松针 3mg 静脉滴注 qd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静脉滴注 qd
处方分析:用法、用量不适宜头孢唑肟针用量不符合单日常规用药次数18岁以上患者静脉点滴单日常规用药次数为2次~3次
10%氯化钾针与地塞米松针存在配伍禁忌,两药配伍后相互作用致使疗效或稳定性显著降低!
10%氯化钾针与地塞米松针存在相互作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尤其是具有较明显盐皮质激素作用者、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因能促进尿钾排泄,与氯化钾合用时降低钾盐疗效。
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地塞米松针老人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易产生高血压及糖尿病,更年期后的女性使用尤易加重骨质疏松。头孢唑肟针老人慎用!因为有出现维生素K缺乏症的情况,高龄者应慎用。硫酸镁针(2.5g)(基药)老人慎用!若患者为老年人尤其年龄在60岁以上,请慎用。
R:
氧氟沙星片 0.2g 口服 bid
阿斯匹林泡腾片 0.5g 口服 qd
头孢呋辛针 1.5g 静脉滴注 qd
地塞米松针 5mg 静滴 qd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静滴 qd
处方分析:头孢呋辛针与氧氟沙星片属于重复用药,两药对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治疗作用相同。 两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作用相同
头孢呋辛针与地塞米松针存在配伍禁忌,头孢呋辛钠注射液(浓度为10%,PH为6.0~8.5)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浓度为0.50%,PH为7.0~8.5)混合后,溶液呈现配伍禁忌
地塞米松针与阿斯匹林泡腾片存在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同用,可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地塞米松针老人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易产生高血压及糖尿病,更年期后的女性使用尤易加重骨质疏松。阿斯匹林泡腾片老人慎用!老年患者使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其风险可能时致命的。
R:
头孢丙烯片 0.5g 口服 bid
阿比多尔片 0.2g 口服 tid
帕拉米韦氯化钠针 0.3g 静脉滴注 qd
地塞米松针 3mg 静脉滴注 qd
头孢呋辛针 3g 静脉滴注 bid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静脉滴注 qd
处方分析:地塞米松针与头孢呋辛针存在配伍禁忌,头孢呋辛钠注射液(浓度为10%,PH为6.0~8.5)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浓度为0.50%,PH为7.0~8.5)混合后,溶液呈现配伍禁忌。
头孢呋辛针(基药)与☆头孢丙烯片属于重复用药
近日,海思科发布企业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的 《药品注册批件》
公告显示,2018年1月25日,四川海思科向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报产申请并获受理,并于近日正式批准生产,获得《药品注册批件》。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是 第一个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核苷酸类似物,通过阻断涉及 HIV 复制的逆转录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经临床研究表明,其抗病毒作用强、耐药发生率低,能通过干扰人体内乙肝病毒 DNA 聚合酶的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经查询,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最初由美国吉利德(Gilead)研发,于 2001 年在美国批准用于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合用,治疗 HIV-1 感染;2008 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剂型为片剂和口服散剂。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目前已在国内上市,除吉利德制药生产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 酯片(商品名“韦瑞德”)获批进口外,另有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杭州苏泊尔南洋药业有限公司、石家庄龙泽制 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科恒益药业有限公司、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共 9 家国内企业获得了该药品的生产批件。
据 IMS 数据显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 2017 年全球销售额 15.2 亿美元;据米内网数据,该品种 2017 年国内销售额 6.2 亿元人民币。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的该品种在 2018 年 4+7 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中中选,中选价 17.72 元/盒(规格 :300mg*10 片/板*3 板)。
近日,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最新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或可降低特定孕妇的流产、早产风险。
或能降低特定孕妇流产风险
据报道,来 自挪威科技大学(NTNU)、St.Olavs医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为期近20年的研究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怀孕3个月末服用二甲双胍,可能会降低后期流产和早产的风险。
从2000到2017年,研 究团队对近800名PCOS孕妇进行了3项对照研究,分别在挪威的15家医院、瑞典的4家医院和冰岛的一家医院进行。
一半的孕妇在怀孕初期至分娩期间,每天服用二甲双胍(2000mg),剩余的孕妇服用 安慰剂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这一干预可以降低PCOS孕妇后期流产和早产的风险。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体重增加较少。
对妊娠期糖尿病或无效果
然而,让研究团队意外的 是,在这群多囊卵巢综合征受试患者中,服用二甲双胍并没有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概率。同时,二甲双胍对于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也没有显著影响。
文章作者Eszter Vanky教授表示,二甲双 胍不能预防妊娠糖尿病,这可能是最显著的发现。
因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典型药物,在一些国家被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相当于胰岛素。然而,这一最新研究却对此给出了“ 否定”的答案。
联合用药或可治疗三阴乳腺癌
日前,芝加哥大学的Marsha rich rosner博士带领的团队发现,二甲双胍与另一种老药血红素( panhematin)联用,可以靶向治疗严重威胁女性健 康的三阴乳腺癌。
并且有证据表明,这种治疗策略可能对肺癌、肾癌、子宫癌、前列腺癌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等多种癌症有效,相关研究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上。
作为一类治疗2型糖尿病的“ 权威”用药,近年来,二甲双胍还被发现了多种新的用途。
以下是二甲双胍研究的新发现:
1、预防雾霾引起的炎症
研究结果显示,美国西北大学的ScottBudinger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小鼠中 证实,二甲双胍可以预防雾霾引起的炎症,阻止免疫细胞释放一种危险分子到血液中,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抗衰老作用
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是 批准了“用二甲双胍对抗衰老”的临床试验,国外科学家之所以将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候选药物,可能是因为二甲双胍能增加向细胞中释放的氧分子数量,从道理上来说,这似乎能增加机体的强健程度 并延长寿命。
3、减肥作用
二甲双胍是一种能减肥的降糖药。其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脂肪的合成。而对于很多2型糖友而言,体重的降低本身就是一件有利于血糖稳定控制的事。美国糖 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非盲研究7年-8年的时间里,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体重平均减轻3.1千克。
4、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是目前唯 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显著相关。
5、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功能障碍、多囊卵巢形态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胰岛素血症。研究表明,二甲 双胍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恢复其排卵功能,改善高雄激素血症。
6、抗癌、抑制肿瘤作用
近年来,多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二甲双胍还具有预防肿瘤,甚至治疗肿瘤的作用。肺癌是严重危害 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预后极差,86%的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越来越多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预防肺癌,改善肺癌患者预后。
7、改善肠道菌群
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 够恢复肠道菌群的比例,使其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为肠道有益菌提供优势生存环境,从而起到降低血糖、正向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8、有望治疗部分自闭症
最近,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 发现,二甲双胍可治疗某些形式自闭症的脆性X综合征,且该创新性研究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目前,自闭症是科学家认为可以用二甲双胍治疗的许多医学病症之一。
9、 逆转肺纤维化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人类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和用博莱霉素引发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纤维化组织的AMPK活性降低,而且组织中抗拒细胞凋亡的肌成纤 维细胞增多。
在肌成纤维细胞中使用二甲双胍激活AMPK可以让这些细胞重新对细胞凋亡敏感。而且在小鼠模型中二甲双胍可以加快已经产生的纤维化组织的消融。这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或其它AMPK 激动剂可以用于逆转已经产生的纤维化。
10、协助戒烟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的尼古丁使用会导致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尼古丁戒断时AMPK信号通路会受到抑制。因此他们推 断如果用药物激活AMPK信号通路就可能缓解戒断反应。
二甲双胍是一种AMPK激动剂。当研究人员给产生尼古丁戒断反应的小鼠使用二甲双胍时,他们发现这可以缓解小鼠的戒断反应。他们的研究表 明二甲双胍可以用于协助戒烟。
11、抗炎作用
此前,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能通过改善诸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的代谢参数来改善慢性炎症, 而且有直接的抗炎作用。研究指出,二甲双胍能抑制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依赖或非依赖方式抑制核转录因子?
12、逆转认知障碍
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建立 了一个模拟与疼痛相关的认知障碍的小鼠模型。他们利用这一模型对多种药物的疗效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200毫克/公斤体重的二甲双胍治疗小鼠7天可以完全逆转因疼痛而产生的认知障碍。而 治疗神经痛和癫痫的加巴喷丁却没有这样的疗效。这意味着二甲双胍可以老药新用,治疗神经痛患者的认知障碍。
肿瘤免疫治疗巨头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PD-1肿瘤免疫疗法Keytruda(可瑞达,通用名: 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一种新的延长给药方案,用于在欧盟所有已批准的单药治疗适应症。在欧盟,截至目前,Keytruda作为单药疗法已被批准用于5种肿瘤类型的8个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 肺癌(NSCLC)、黑色素瘤、膀胱癌、头颈部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具体而言,EC已批准Keytruda单药疗法一种新的推荐剂量,即每6周一次400mg(Q6W),静脉输注给药,输注时间不低于30分钟 。与目前已批准的每3周一次200mg(Q3W,静脉输注,时间不低于30分钟)方案相比,Q6W剂量方案将提供一种更友好的治疗选择,给药频率降低,将为患者和肿瘤科医生提供更大的治疗灵活性。
皇 家马斯登肿瘤医学顾问James Larkin教授表示,“这对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而且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它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患者只需要每6周去医院一次,而不是每3周去治疗一次。
目 前,英国各地数百人正在接受Keytruda治疗黑色素瘤,较少的医院就诊次数,对于那些长途跋涉进行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默沙东研究实验室临床研究副总裁Scot Ebbinghaus博士表示,“默沙东 仍致力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包括寻求创新的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独特需求。Q6W剂量方案获得批准用于欧洲涉及5种癌症类型所有8个经批准的Keytruda单药治疗适应症将为医生 和患者提供更大的治疗计划灵活性。”
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癌症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绝望、恐惧等不良情绪,这往往加速病人病程的进展 ,影响患者的预后。
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癌症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绝望、恐惧等不良情绪,这往往加速病人病程的进展,影响患者的预后。
近日,一项关于慢性 压力与癌症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刊登于国际自然科学领域权威杂志《临床调查》(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该项研究发现,慢性压力能够促进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升高,通过改变 乳腺癌的糖酵解水平引起肿瘤微环境的酸性增强从而促进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特征,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这项成果由大连医科大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 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刘强教授与其研究团队领衔研究发现。
刘强介绍说,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癌症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绝望、恐惧等不良情绪,这往往加 速病人病程的进展,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不良情绪导致的慢性精神压力的致癌作用和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刘强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慢性压力小鼠模型,发现慢性压力将导致小鼠体内激素水平 异常,尤其是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而异常升高的肾上腺素可以显著增强乳腺癌的干性特征,同时还能够促进肿瘤细胞中特异性效应“瓦尔堡效应”(Warburg effect)中关键因子乳酸脱氢酶(LDHA)的 表达来加速乳腺癌细胞的糖代谢过程,为乳腺癌细胞提供生长、增殖所必需的能源。
乳酸脱氢酶是糖酵解过程中最后一步限速酶,可将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其异常高表达引起催化产物(乳酸)的堆 积,使得细胞局部pH值降低。通过体外模拟细胞酸性环境,研究者发现,LDHA升高制造的酸性环境能够促进去泛素化酶USP28与癌基因MYC的直接结合,并降低MYC的泛素化水平进而稳定其蛋白表达。
进一步研究发现,MYC能够在mRNA水平上提高SLUG的表达。利用双荧光报告系统,研究者证实MYC能够与SLUG的启动子结合,通过促进其转录的方式增加SLUG的表达水平,进而增强乳腺癌的干性特征。该 调节通路揭示了慢性压力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并在乳腺癌血液样本和临床肿瘤样本中,验证了肾上腺素水平与LDHA/USP28/MYC/SLUG表达的相关性,同时预示不良预后。
刘强介绍说,乳 腺癌、卵巢癌和胃癌等癌症患者常伴随有不良情绪,进而加速自身肿瘤的发生发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自身感受外,有哪些客观的方式判断不良情绪呢?刘强表示,可以通过传统的心理测评量 表结合临床血液指标检查(如肾上腺素水平)综合评估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状态。
另外,为了进一步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刘强团队利用美国FDA批准药物的筛选系统,筛选出靶向LDHA的潜在治疗 药物维生素C(Vitamin C)。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Vitamin C能够显著逆转肾上腺素对乳腺癌的致癌作用。
这一研究聚焦慢性压力影响肿瘤发生发展这一重大疾病的热点问题,阐明了慢性压力诱导 乳腺癌患者肾上腺素水平上调对肿瘤糖代谢通路进行重构,进而促进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干性特征;进一步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Vitamin C显著逆转慢性压力造成的肿瘤进展,为今后肿瘤患者的临床治 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广州市科技规划项目和大连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等项目共同资助。
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天然果汁及蜂蜜等食物中的糖,也作为“游离糖”添加到食品中,如软饮料、早餐麦片、烘焙 食品、糖果和甜点。在所有糖类中,果糖的血糖指数(即GI指数)最低,为31±2,蔗糖为89,葡萄糖为100
理论上来说,适量服用天然果糖是可行的。但由于果糖在摄取、吸收和代谢等各个环节上容 易引起肥胖等问题,使其在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展中引起广泛争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果糖对健康是有害的。
同时,目前的饮食指南也在建议减少游离糖,尤其是含糖饮料中果糖的摄入,但科学 家们尚不清楚这是否适用于所有含果糖的食物来源。
因此,在题为“Food sources of fructose-containing sugars and glycaemic contro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studies”的文章中,来自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55项研究的结果,以评估不同食物来源的果糖对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监测时间长达12周。
研究人员设计了四个方案:替代(将糖与其他碳水化合物进行比较)、添加(从糖类添加到饮食中的能量)、减法(从饮食中去除糖的能量)以及随机(糖的能量被自由替换),然后对受试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GHb)或HbA1c(一种糖尿病监测指标)、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空腹一段时间后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水平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含有果糖的食物在不提供过量热量的情况下不会对血糖水 平产生有害影响。
进一步地,对特定食物的分析表明,当水果和果汁不提供过量的热量时,它们可能对血糖和胰岛素控制有有益的影响,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而一些给饮食添加过量的“营养贫 乏”能量的食物,尤其是甜味饮料和果汁,似乎有有害的影响。
主要作者John Sievenpiper解释道,与其他碳水化合物相比,果糖较低的血糖指数以及水果较高的纤维含量,可能是减缓糖释放进而 改善血糖水平的原因。
总的来说,作者认为,在获得更多信息之前,公共卫生专职人员应该意识到果糖对血糖的有害影响似乎是由能量和食物来源介导的。
“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指导有关果糖 在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方面的重要食物来源的建议,”Sievenpiper说,“但需要指明的是,关于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未来还应有更多高质量的证据进行佐证。”
现在怀孕双胞胎的几率越来越高,这样能一次完成生育任务,所以有很多的年轻夫妇想要通过吃促排卵的药物来达到怀双胞胎目的 ,这真的能实现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敏教授表示,双胞胎分为单卵和双胞胎双胞胎,双卵双胞也就是由两个卵子与精子受精成功而怀孕,双胞胎也不同的遗传基因,性别不同也可以相 同。单卵双胞胎就不一样了,最初是由一个卵子与精子受精成功受孕的,形成胚胎后,在发育期分裂成两个胚胎,所以单卵双胞胎的性别和遗传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吃促排卵药可以生双胞胎?
市面上的排卵药能够增加卵泡的排出数量,并不是说吃促排的药就能够怀上双胞胎。因为女性每个月排出来的卵子数量是固定的,即使增加了卵泡的数量,也不一定和精子成功的结合。部分女性为了能 够怀上双胞胎会选择促排卵药物,促排卵药物确实能够提高怀上双胞胎的几率,但是会对子宫和卵巢带来很大的伤害。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月只能排出一个成熟健康的卵子,若是吃了药物的话,会让 没有成熟的卵子直接排出,容易诱发卵巢早衰,提前了绝经期及更年期。在正常情况下最好是怀一个宝宝,因为双胞胎会争夺营养,尤其是怀孕7个月之后会得不到充足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增加了胎儿的 生存压力。
另外单个妊娠足月的时候宫高是36厘米,双胞胎会达到42厘米,这样会给肺部以及心脏带来压力,引起子宫松弛,甚至会发生大出血。怀双胞胎的孕妇更容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高血压以及胎盘早剥等。另外如果孩子出生后体重比较轻的话,容易发生呼吸暂停以及肺部感染。
哪些人容易生出双胞胎?
1、有双胞胎家族史的、个子高
若是女性家族中,有亲属生 过双胞胎,那么怀上双胞胎的几率就会高达三倍以上。另外身高超过1米68的女性怀上双胞胎的可能性大,因为身高的关系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试管婴儿体外受精的女性
因为男性精子的成 活率比较低,部分人群会去医院通过做试管婴儿的方式来体外受精。试管婴儿是把乱用和精子在体外人工制作的环境中来完成受精卵的过程,把受精卵直接注射到女性宫颈里面,为了能够提高怀孕成功 率,一般会在女性的宫颈放置两个或三个受精卵,若是都成功的话容易出现双胞胎。
温馨提示
怀上双胞胎固然是好,但是怀上双胞胎的宝宝更容易发生先天性畸形、脐带异常或者早产等。尽量 不要使用人工手段的方式来怀孕比如使用促排卵药物或者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等,这样会增加妊娠和分娩的风险,提高了治疗的难度。
日常生活中,头疼脑热是常有的事,药物可以更快地帮助我们消除病痛。但是有些人的服药方式却并不科学,有时甚至会有“贴嗓 子”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感觉的人并不在少数,不少人在服下胶囊类或药片类药物时会感觉到它并未在体内溶解,好像整颗药都贴在食管里一样。事实上,药物进入人体肯定都会被消 化掉。胶囊外壳的主要成分是溶胶,在冷水中会慢慢吸水变软,热水中则会迅速溶化并溶解,根据我国药典规定,合格的普通胶囊在37℃水中震荡15分钟之内就应完全溶散,而普通药片在水中从完整到 分散成小颗粒的过程所需时间也要差不多,所以不会存在“不消化”的现象。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产生这种“难受”的感觉呢?据了解,经常会出现这种感觉的人,多是因为在吞服药物的时候饮 水量较少,甚至存在干吞药片的行为。如果干吞药片或只用一口水送服药物,很容易导致刚服下去的药物粘在食管壁上,让人产生“未消化”的感觉。
而干吞药物的不良影响不仅仅只是“不舒服” ,往往这种行为还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
1、药物起效慢。人体食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当食物、药物经过时容易滞留或需更长时间才能到达胃肠道。用水送服药片能帮助它更快到达胃肠道,有利于 吸收、起效。而干吞药片,药物到达胃肠道所需的时间更长,起效更慢。
2、伤食管。干吞药片时,药片容易黏在食管壁上。一些药物对食管黏膜具有刺激作用,滞留在食管可造成胸骨后疼痛、烧灼 等不适感,严重时还会引起食管炎、食管溃疡和食管糜烂。
3、引起恶心、呕吐。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味道,干吞会让刺激性变得更明显,也容易导致恶心。
4、容易误吸。食管和气管离得很近 ,如果干吞药片,很容易引起误吸。
5、伤害肾脏。磺胺类抗菌药等在经过肾脏排泄时容易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而促进尿酸排泄的抗痛风药,服用后会使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大, 容易形成尿酸结晶,所以建议大量饮水来减小对肾脏的损伤。如果干吞这些药物,很可能影响药物排泄,伤害肾脏。
一般情况下,除某些咀嚼片和急救类药物,如抗酸药胃舒平、助消化药乳酸菌素 片以及急救药硝酸甘油等,多数药片需150-200毫升水送服,服药后应当避免立即躺卧,尽量减少药物在食管停留的时间。由于胶囊遇热水容易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管壁上。因此,送服胶囊时要 避免水温太高,且要多喝水,一般不少于300毫升,以保证药物被送达胃部。
药品通用名称 | 不良反应事件 | 上报科室 |
---|---|---|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 心血管系统 | 甲乳外科 |
双嘧达莫 | 消化内科 | 肾内科 |
艾迪注射液 | 呼吸系统 | 普外科1 |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莫沙必利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磺苄西林 | 皮肤系统 | 儿科 |
阿奇霉素 | 消化系统 | 儿科 |
头孢地嗪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蛇毒血凝酶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卡络磺钠/TD;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雷贝拉唑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果糖注射液 | 皮肤系统 | 产科 |
缩宫素注射液 | 皮肤系统 | 产科 |
莫西沙星注射液 | 皮肤系统 | 血液肿瘤科 |
头孢硫脒 | 心血管系统 | 普外科2 |
舒普深 | 皮肤系统 | 消化科 |
奥硝唑注射液 | 皮肤系统 | 消化内科 |
卡洛磺钠注射液 | 消化系统 | 胸外科 |
来立信 | 消化系统 | 胸外科 |
头孢唑肟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地佐辛注射液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地佐辛注射液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酚妥拉明注射液 | 呼吸系统 | 小儿科 |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 皮肤系统 | 消化系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皮肤系统 | 呼吸内科 |
地佐辛注射液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头孢地嗪(韩国) | 消化系统 | 泌尿外科 |
酚妥拉明注射液 | 消化系统 | 小儿科 |
阿奇霉素 | 皮肤系统 | 呼吸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