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之魂》有感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立身之本,医德医风是医疗行业的灵魂。
古今中外,在探索医药真谛、治病救人的医疗实践中,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苍生大医和医德典范,他们无不遵循医道无德的古训,弘扬医学人文将神,心系患者,济世为怀,树起了一面面德艺双馨的旗帜。
千百年来,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苍生大医。他们高尚至致的品行为人们所敬仰,他们仁心仁术、济世救救人的事迹被广为流传 。有的放弃人生的繁华,从遥远的异国他乡而来,他们在东方这片热土上,与中华民族同甘共苦、共患难。还记得2003年的春天,非典突然降临,肆虐着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这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无数医务工作者迎着危险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冲向抗非最前沿,用生命维护人民的健康和职业的尊严。非典过后,流年依旧;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从《伤寒杂病论》到《针灸甲乙经》,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这一部部医著典籍,蕴含了丰富的医德思想,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在医学的星空下熠熠闪光,流芳百世。
医学具备的特征中,第一条就是高度的人文性,体现在对患者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和关爱之心上。医学是人学,具有特殊的属性。世俗的生活我们可以躲避崇高、远离人文,而医学不可以;人们对医学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玷污圣洁的殿堂;其他许多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
行医不仅仅医病,更要医人,医心,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和人文关怀在这一过程中举足轻重。千百年来,医者就是靠着医德修养和由此取得的信任而延续自己的职业的。从道德层面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纯洁的心灵、坚强的意识、清醒的头脑、高尚的医德和纯洁的身体。医学服务的直接对象是一个个个体,作为一名“医病、医身、医心”的医务工作者,其社会形象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是否依赖于己。只有心存悲悯、关爱患者、以道德规范行为的医者,才能得到患者的尊敬和依赖。
尼采说: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医学就是爱,刹那之爱,永恒之爱。离开了爱,医学将分文不值。
医学讲究医道,医学呼唤人文。
在学校老师就一直教导我们: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一则墓志铭译成中文,简洁而富有哲理: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这是特鲁多医生的行医格言,是他几十年诊疗患者的一个职业总结。这是他在面对一个无奈的客观现实时的坦率表述,是直面病患求助而受困于医学局限性时的心灵拷问,蕴含了医者的一份复杂情感和理性谦卑。简短的三句话,看似满含无奈,其实格外温情,从另一角度对医学进行了诠释,展示了医学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医学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
医学,除了是一份职业外,更是一项使命,一种人性光芒的传递。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强调的正是医学的这一内涵。近些年来,这墓志铭流传甚广,值得所有把医学当作使命并立志传递人性光芒的医务工作者去诵读,去感悟,去继承,去践行。
有一种职业最为美丽,那就是医者;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医德;有一道风景最为绚丽,那就是医魂。医魂,崇高而厚重的词,一种高于职业良心的坚守和力量。从远古的神农,到清代的叶天士;从协和的林巧稚,到同济的裘法祖;从抗击非典的叶欣,到百姓心中好医生赵雪芳;从人道主义女性格兰丁,到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从身残志坚的芬森,到敬畏生命的施韦泽……这一位位苍生大医,一个个医德典范,将医学演绎成人世间至善至美的仁术,使其闪耀出美丽无比的人性光芒。社会不断发展,历史几进变迁,回看今天,彰显医者魅力,共铸医之魂,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医者生涯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