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呼唤
“婆婆,我真的没钱给他看病了,我还有孩子要养活,我一个女人要承担起这个家,你让我如何是好啊?”
女人痛哭流涕,满脸委屈,试图去拉对面女人的手,“就算他没救了,你身为他的妻子也应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守护他。他为你,为这个家做了多少努力,你我有目共睹。如今,他卧病在床,你就这么不管不问?你让别人评评理去!”
年长一点的女人满是愤怒,退后一步,让她扑了个空。
这样的对白自从15ⅩⅩ床杨ⅩⅩ住进了我们科就日日在上演。哀嚎、争吵、谩骂,最后不欢而散。从床位护士到护士长、科主任,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曾耐心劝说过,但双方还是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怎么办呢?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觉得无助的时候,恰逢陈玉珍副院长巡视病房,简单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来到了病人床边。只见病床上躺了一个看上去四十几岁的男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他早已瘦骨嶙峋,仅存的呼吸和监护仪上并不平稳的生命体征,还在提醒着他活着。
这样的植物状态看得人满心怜悯,原本安静的病房在病人的老婆和婆婆喋喋不休的争吵中显得越发聒噪,躺在病床上的病人虽无法表达,但眼泪却从他的眼角潸然而下。
看到这不堪的一幕,陈院长的眼泪在眼眶打转,为病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也为婆媳争吵的状态感到苦恼。陈院长稍稍理了理自己的情绪,安抚着家属双方激动的情绪,然后耐心倾听着双方的陈述。
病人老婆声称自己还有个儿子,给老公看病钱都花光了,自己如此不容易,病人现在这个情况今后自己怎么生活?
婆婆抹着眼泪说自己作为病人的妈妈,不忍心看儿子就这样去了。对方作为他的妻子,照顾他,救治他是作为妻子的一种责任。如今,不提照顾了连看一眼都不情愿,恨不得他早些断气……
陈院长听了以后,并没有急于判别事情谁对谁错,各自有各自的难处,苦恼和委屈。只见她和蔼地拍了拍病人妈妈的肩膀,说:“老人家,我非常理解您,作为妈妈来说,好不容易把儿子养这么大了,结果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承受煎熬和痛苦是别人无法想象的,再多的眼泪也表达不出你内心悲伤的万分之一!”
老人紧紧地抱住陈院长嗷声大哭。
这时候站在边上的媳妇心灵也被触动了,泪眼婆娑地叫了声:“妈妈。”
陈院长接着说,你们两个因为病人杨ⅩⅩ而结缘,成为婆媳,这是你们的缘分,婆婆要像对待女儿一样对自己的媳妇,媳妇对婆婆也应保存最起码的尊敬……
这时候媳妇哭得更伤心了,两人相拥而泣、抱头痛哭。
陈院长静静地抚慰。一小时,二小时过去了……经过整整一上午的沟通与调解,终于双方矛盾得以化解,气氛得以缓和,互相承诺照顾杨XX直到生命终结。
心理学的真谛告诉我们:“好的沟通是打开心门的钥匙,换位思考是直击内心的鼓点。一味的灌输我们的理念只会让对方更加抗拒,只有理解了对方的难处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自此后,病区里再也没了喋喋不休的争吵和撕心裂肺的痛哭,时而还能看见双方并肩而坐,倾心畅谈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