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一期总第29期
[本院药讯]     发布时间:2011-6-14

目录


      2011年第一期总第29期

医药动态

英专家认为文迪雅副作用大应退出市场……………………………………………………………………………2
服用少量阿司匹林可降低癌症死亡率………………………………………………………………………………2
2型糖尿病早期应慎用胰岛素……………………………………………………………………………………… 3
我国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出炉………………………………………………………………………………… 3
血脂康美国FDA二期临床研究启动………………………………………………………………………………… 4

药物不良反应

头孢曲松钠致婴儿溶血性贫血………………………………………………………………………………………5
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2例…………………………………………………………………………………………… 5
使用药物不当可致胃溃疡……………………………………………………………………………………………6

药学服务、警示大事记

2010年FDA药械警示大事记和国际国内医药要闻………………………………………………………………… 7

 


英专家认为文迪雅副作用大应退出市场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的安全性近来受到质疑。《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份最新报告称,服用文迪雅带来的心脏病风险超出它的益处。该杂志主编菲奥纳-戈德利建议这种药物应退出市场。
  据英国《独立报》9月6日报道,英国药品与保健局品管理下属的一个药品委员会早就给出了要求文迪雅退出市场的建议,但由于欧盟的药品管理机构还没有就这一问题做出最终决议文迪雅目前还在英国市场上销售,文迪雅是葛兰素史克公司1999年推出的一种糖尿病治疗药物,近年来多份研究显示它会大幅度增加服用者患心脏病的风险,因此在多个国家被重新评估。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最新报告认为,文迪雅的副作用大于益处。菲奥纳——戈德利说:“它最开始就不应该被批准,现在应该退出市场。”她还呼吁对当初批准文迪雅上市的相关程序以及原始科学数据进行调查。 
  葛兰素史克公司就此表示,文迪雅是在经过了良好的安全性研究后才上市的。然而,《英国医学杂志》报告认为,当初的研究并未获得足够证据来支持文迪雅的安全性,且相关科研人员中有一些人与制药行业存在利益关系。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葛兰素史克公司对当初药物安全性研究施加了影响。
据介绍,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已从7月开始建议医生停用文迪雅,换用其他合适的药物。

 

服用少量阿司匹林可降低癌症死亡率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每天服用少量的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多种癌症的死亡率。
  同一批研究人员在先前的研究曾报告称,这种一个世纪以来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也是家庭药箱的常备药—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结肠癌。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这项新研究首次称,阿斯匹林不仅能预防前列腺癌,肺癌,脑癌,咽喉癌等,还能降低多种常见的癌症的死亡率。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8份过去的临床试验进行了分析,对象超过25500名病患。每份试验都有一部分受试者服用阿司匹林,另一部分服用安慰剂作为对照。 
  这项研究进行了4-8年,研究发现,受试者只要每天服用75毫克阿司匹林,癌症死亡率就可降低21%。这个剂量是一般止痛剂量的一小部分。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效果,在服用阿司匹林5年后最为明显视不同癌症类型而定,可降低30%-40%。综合来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20年以上,癌症死亡率可降低20%,其中前列腺癌症可降低10%,肺癌30%,大肠癌40%,食道癌死亡率可降低60%,效果明显。
  服用阿司匹林开始生效的时间也因癌症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咽喉癌、胰腺癌、脑癌和肺癌需要5年,胃癌和直肠癌约10年,前列腺癌15年。不过,胃癌和脑癌风险下降更难统计,因为出现过少数死亡病例。
  研究人员说,这些令人乐观的研究结果是建立在大量证据基础上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可降低许多不同种类癌症恶化或致人死亡的风险,只要服用阿司匹林至少5年,即使很少剂量,也能降低患者死于癌症的风险。
  许多医生建议通过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来降低心脏病、与血栓有关的卒中等。但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出血,包括胃出血。
  研究人员指出,就长期而言,也许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证明了癌症可以用阿司匹林之类的普通药物来遏制的可能性。


曹淑芬译

2型糖尿病早期应慎用胰岛素

  2010年世界糖尿病日纪念活动日前在京举办,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在谈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时指出,在疾病早期,患者应采用简便易得的方法治疗,如改善饮食,加强运动,药物应首选双胍类、磺脲类等传统口服降糖药,而不应一开始就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已用9000万名患者同时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常常伴随有焦虑症状。母义明说,虽然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但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疾病,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使用药物就能将它控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谈到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时,母义明说,目前在早期治疗时如何选择药物尚存在争议,但是,没有一项研究证明,胰岛素治疗比口服降糖药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害;相反,口服降糖药相比胰岛素治疗患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要低。同时,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比较大,还可能会产生肥胖等不良反应,肥胖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糖尿病。因此他说,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使用应慎重,不能一上来就用。当然,如果患者病情需要,或者肝肾功能不良,还是应该使用的。
  在谈到糖尿病其他治疗方法,如新药、干细胞移植、中药治疗时,母义明也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说,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利有弊,譬如胰岛素作用快,而双胍类和磺脲类等传统药物价格便宜,方便易得;新药可以弥补现在治疗的一些缺陷,但目前并不知道它的远期安全性如何,同时价格往往太贵,普通患者难以承受,对干细胞移植一定要考虑安全性,加强基础研究,现在仅仅是临床研究阶段,而不是临床应用阶段;中药治疗糖尿病是合理有效的,有些西药就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如二甲双胍,但是目前中药的作用相对不如西药,服用也不如西药简单,很多中药不良感应也不太清楚,他希望并相信以后中药的作用会越来越好。
  母义明说,糖尿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是个”社会病“,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国家的重视。他表示,仅仅依靠”药“永远也控制不了糖尿病。

摘自中国医药版2011年1月朱国旺报道

我国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出炉

————推荐二甲双胍为唯一起始用药,将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作为达标

  11月2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不久前通过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2010版指南)的修订情况,向媒体进行了解读:2010版指南强调了二甲双胍的核心作用,取消了超重患者与非超重患者在治疗上的区别,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7%作为达标。
  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9240万名糖尿病患者,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和首要致死原因。糖尿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其产生的并发症不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大幅增加患者与社会的医疗负担。
  “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病程约为5-6年,尚未达到并发症高发的10年病程,这意味着患者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干预窗口,是我国独特的早期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干预机会。纪立农教授说,因二甲双胍具有保护心血管、全面降糖、长期安全性、较高的性价比等诸多优势,2010版指南推荐其为2型糖尿病治疗主要路径中的唯一起始用药。据了解,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所有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并且将其贯穿治疗全程。
  纪立农教授介绍,临床试验发现,二甲双胍(格华止)具有全面的降糖机制,可同时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从而降低HbA1c。迄今,二甲双胍仍是最强效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可降低1%-2%的HbA1c。UKPDS 35研究(国际上的一项大型糖尿病研究)显示,HbA1C每降低1%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会减少37%,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随访之后两年之内,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比使用其他药的患者死亡率下降24%。
  针对2010版指南取消超重患者与非超重患者的治疗区别的问题,纪立农教授解释,无论是超重还是非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都是其主要风险,从药物疗效来看,并没有证据支持双胍类药物只对肥胖人群有效,而对正常体重者无效。因此,“在每个治疗步骤里都有二甲双胍,我们不愿意让体重正常者失去用这个药的机会。
  在2010版指南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修订时将HbA1c的达标从小于6.5%改为小于7%。针对这一改变,纪立农教授指出,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如果把HbAlc从此较高的水平降下来并控制在6.5%以下,似乎获益并不太大,但为此做出的努力却很大,他说:“国外的临床试验显示,在有些人群中,如果将HbA1c低于6.5%或6.4%作为目标的话,可增加死亡率和低血糖发生率。所以,我们考虑到中国的现实,还是将HbA1C控制在7%比较安全。“纪立农教授强调,任何阶段的糖尿病治疗,如果没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患者自始至终将饮食控制以及运动作为治疗的基石。
  纪立农教授认为,2010版指南汇聚了近年来糖尿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为中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最新参考与全面指导。他强调:“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药依照指南规范治疗,这有助于实现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血脂康美国FDA二期临床研究启动

  日前,绿叶制药集团在京向媒体宣布,集团旗下的调脂中药血脂康为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注册而开展的二期临床研究已在中美两国同时启动。据介绍,这是我国内地医疗机构首次参与中药申请FDA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对于我国本土的临床研究数据更多得国际认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血脂康是从天然原料特制红曲中提炼制成的现代调脂中药,因具有显著的调脂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并且拥有“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大型循证研究证据,证明其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再发和死亡,被列为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唯一推荐的调脂中药,同时也被列入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6年血脂康在FDA的注册申请被正式提交,2008年9月FDA批准该药进行二期临床研究。2009年绿叶集团控股北大维信公司之后,把血脂康在FDA的注册作为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积极推动该项研究实施。 
  研究由美国专家牵头,共纳入中美高血脂患者120名,由中美两国10个权威医疗机构共同实施,并由国际知名的合同研究组织严格按照FDA的GCP要求,进行多中心研究机构的选择、中心实验室样品分析、研究过程监督以及研究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主要目的是评价血脂康在不同种族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探索美国人群的有效剂量,为在美国进行三期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给药剂量提供依据。按计划,该研究将在2011年底前完成。
  据悉,血脂康美国FDA二期研究也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项目。 


头孢曲松钠致婴儿溶血性贫血

  1例9月龄男婴因发热,咳嗽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出现面色苍白,哭闹不安,食欲减退。2D后停用头孢曲松钠,改为肌内注射青霉素,患儿再次出现低热。2d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67g/L,红细胞2.95*1012/L,白细胞22.16*109 /L、中性粒细胞0.30,淋巴细胞0.60,单核细胞0.07,异性淋巴细胞0.03.给予头孢曲松钠0.9g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氨溴索15mg入莫菲滴管滴注。输液约70ml时患儿出现面色苍白,烦躁哭闹,排棕红色尿,呼吸喘促。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27g/L 红细胞1.75*1012/L 网织红细胞0.04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尿潜血(+++),红细胞2-8个/HP。立即停用头孢曲松钠,输注红细胞及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第6天常规示血红蛋白111g/L红细胞3.83*1012/L,患儿病情好转。讨论  本例患儿入我院曾在当地医院输注过头孢曲松钠。当时即出现了面色苍白、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贫血症状。随后曾改为肌内注射青霉素,但患儿并未出现黄疸、腹痛等提示贫血加重的症状。而在我院门诊再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过程中突然出现排酱油色尿,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尿潜血(+++),网织红细胞升高,Coomb’S C3试验阳性等表现,临床诊断为溶血性贫血,停用头孢曲松钠,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后贫血好转。虽然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时同时通过莫非滴管给予氨溴索。综上所述,青霉素及氨溴索引起该反应的可能性小,考虑为头孢曲松所致溶血性贫血。
  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的第3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强,半衰期长,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近年来关于该药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但致溶血性贫血少见。据报道,头孢曲松钠所致溶血性贫血发生率为0.5%研究表明,头孢曲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免疫复合型。主要机制可能为反复注射药物刺激机体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该抗体与头孢曲松或其他代谢产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靶蛋白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破裂,引起溶血反应。
  本例提示临床医师在应用头孢曲松钠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药物史,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本例患儿在首次应用头孢曲松后曾出现面色藏苍白、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对此若给予足够重视当可避免再次用药。另外,应注意识别同一药品的不同商品名,以免误用诱发或加重不良反应。头孢曲松钠为通用名,其商品名包括菌必治、罗氏芬、凯塞欣、泛生舒复等。头孢曲松钠为临床常用抗菌药,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2008年7月1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门出版了《头孢曲松钠安全问题专刊》分析了该药所致各种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尽管临床报道头孢曲松钠诱发溶血性贫血少见,但一旦发生多较严重,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注意。

摘自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年2月第13卷第一期

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2例

  2例患者(男性58岁,女性49岁)为防治口腔感染服用甲硝唑0.4g,3次/d。分别于服药后第2,3天出现肉眼血尿,同时伴有腰痛、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尿常规检查示男性患者红细胞(++),女性患者红细胞满视野。停用甲硝唑,改为头孢氨苄+琥乙红霉素,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
  讨论本文2例患者均为单独口服甲硝唑后出现血尿及泌尿系统症状,经换药后症状逐渐好转,血尿消失。因此考虑上述不良反应是服用甲硝唑所致。甲硝唑为硝基咪唑衍生物,具有抗厌氧原虫和厌氧菌作用,是治疗厌氧菌感染的基本药物。甲硝唑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为排尿困难、膀胱炎、多尿及尿失禁等。赵娟等对近年来国内53篇相关文献中报道的10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甲硝唑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疹、过敏、过敏性休克、双硫仑样反应等,血尿发生率为1.98%(2例)。方徐生等报道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的2例患者尿三杯试验结果提示为终末血尿可初步判断为膀胱、前列腺或者后尿道来源。甲硝唑的代谢产物60%-80%自肾脏排泄,发生血尿的机制可能是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膀胱粘膜,使膀胱上皮发生溃疡,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发生血尿。临床医师应用甲硝唑时,应告知患者该药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

摘自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年2月第13卷第1期

使用药物不当可致胃溃疡

  导致胃溃疡发生因素很多,比如遗传因素、化学因素、生活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等,其中由于使用药物不当导致的胃溃疡也不少见,应该引起医生、药师及患者的注意。那么,临床上都有哪些药物可以引起胃溃疡,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呢?
  红霉素 红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性。临床研究证明,该药可以直接刺激胃粘膜,对胃黏膜产生损伤,使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严重时可导致胃溃疡发生。
  阿司匹林  是临床上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但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缺血,胃酸分泌增多,同时前列腺素的前体花生四烯酸堆积有局部刺激作用,这将增加其对胃黏膜的损伤。大剂量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诱发胃溃疡,甚至引起不易察觉的胃出血。
  硫酸氢氯吡格雷 
  又名波立维,适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该药与阿司匹林相比,胃溃疡的发生率略低,但也可导致胃溃疡、胃出血。
  醋酸泼尼松
  又名强的松,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病毒、抗休克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改变胃黏膜的厚度与成份从而减弱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使胃黏膜易受胃酸的侵蚀。同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抑制胃黏膜细胞更新,致使消化道发生急性溃疡和导致潜在性的慢性溃疡明显恶化。
  感冒药 感冒药种类很多,但是大多数都含有非那西汀、氨基比林、咖啡因、苯巴比妥等成分,这些成分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常可引起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尤其是咖啡因与氨基比林的刺激性较大。咖啡因除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外,还有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可使胃、十二指肠的炎症及溃疡加重。
  抗肿瘤药物  在抗肿瘤药物中大多数药物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个别药物如洛莫司汀,氟尿嘧啶、卡莫氟、去氧氟尿苷、阿糖胞苷、甲氨蝶呤、伊达比星等,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溃疡或出血。
  磺酰脲类降糖药 这类药物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奇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能兴奋迷走神经,使胃酸分泌增多而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
  可引起胃溃疡的中药
  有祛风祛湿、止痛消炎、解毒等作用的中药,一般对胃有刺激,可能会伤胃。恶心性祛痰药,如桔梗、远志等,口服后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严重者可导致胃出血。
  对于这些药物,医生在给患者处方、药师在为患者配药时,都应向其交待清楚副作用,提醒患者注意;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一旦出现胃部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和药师咨询;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停药,并请医生酌情处方其他代替药物。



【2010年FDA药械警示大事记和国际国内医药要闻】

一、2010年FDA药械警示大事记
(一)、撤市:
 1.2010年06月21日,由于不能改善病情且增加死亡率,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药物吉妥珠单抗被撤市。
 2.2010年09月10日,由于不能提供对改善患者生活有益的证据,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治疗药物盐酸米多君被提议撤市。
(二)、警示
 1.2010年01月29日,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去羟肌苷被警示导致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
 2.2010年02月05日,多发性硬化复发治疗药物那他珠单抗被警示可引起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
 3.2010年03月19日,高剂量(80mg)降脂药辛伐他汀被警示可增加患者肌肉损伤的风险。
 4.2010年04月21日,甲亢治疗药物丙硫氧嘧啶被警示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肝损害和急性肝衰竭。
 5.2010年05月12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药物eltrombopag被警示可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6.2010年05月25日,镇痛药盐酸曲马多被警示可使有成瘾性倾向者自杀风险增加。
 7.2010年05月26日,减肥药奥利司他被警示可导致严重肝损害。
 8.2010年06月10日,哮喘治疗药物长效B激动剂被警示可使哮喘症状严重恶化风险增加。导致患者须入院治疗、甚至死亡。
 9.2010年07月13日,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来氟米特被警示具有严重肝损伤风险。
10.2010年07月29日,抗生素达托霉素被警示可增加嗜血酸细胞肺炎发生风险。
11.2010年08月04日,抗疟药硫酸喹宁被警示可导致严重,甚或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疾病,因此不应将其“标签外”用于治疗夜间腿痛性痉挛。
12.2010年08月12日,治疗大于2岁儿童的癫痫发作及成人双相情感障碍的拉莫三嗪被警示可致无菌性脑膜炎。
13.2010年09月01日,抗感染药替加环素被警示可增加死亡风险。
14.2010年09月09日,用于磁共振成像(MPI)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的含怍造影剂 (GBCA)被警示可增加肾源性系统纤维化(NSF)发生的风险。
15.2010年09月23日,由于糖尿病治疗药物罗格列酮可增加心血管病(心脏病发生和卒中)风险,被推荐严格限制使用。
16.2010年10月20日,晚期前列腺癌姑息治疗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被警示可增加糖尿病及部分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复发、心源性猝死、卒中)发生的风险。
17.2010年10月21日,沙奎那韦与利托纳韦联合用于治疗HIV感染,可导致QT间期延长,引发严重心律失常。
18.2010年12月14日,小于10岁儿童意外摄入缓解咳嗽药物苯佐那酯可能导致死亡。
19.2010年12月16日,鉴于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除去贝伐珠单抗治疗乳腺癌的指针。
20.2010年12月17日,由于可能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风险,多拉司琼注射液被禁用于预防化疗相关恶心呕吐。
21.2010年12月22日,由于可能增加死亡风险,重组人生长激素开始接受安全评估。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二、2010年国际国内医药新闻
(一)、补钙致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0%
  7月29日,新西兰学者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补钙但未补充维生素D的治疗方法,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有关。补钙治疗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具轻度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发生严重疾病。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论文作者之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伊恩。里德(lanreid)教授对本报发表评论指出,补钙治疗应用广泛,即使其仅轻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亦可极大增加人类疾病负担,且补钙所致心血管事件数量多于其预防的骨折数量,因此,应重新评估补钙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
(二)、严格控制血压有害无益
  7月7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0,304(1):61】上发表的国际维拉帕米缓释片/群多普利研究(INVEST)结果显示,与血压常规控制组相比,血压严格控制组患者的心血管转归无显著改善,死亡风险增加,且收缩压<115mmHg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血压J型曲线的存在。
(三)、首部《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2010年版)》,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该处方集包括临床20个系统、199种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与相关药物信息,覆盖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保目录》中的西药部分和其他常用药共1336种。《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写办公室副主任胡茵介绍,《中国国家处方集》发布后受到广大医护人员好评。许多临床及医院药事部门的医护人员认为该处方集临床指导意义大,临床使用价值高。由于处方集中具有具体的治疗方案,对规范医师的医疗行为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此外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如福建、安徽等省,还将《中国国家处方集》作为当地药品招标的主要参考目录依据。有关处方集相关内容的培训也在有序展开。


 

上一篇:没有相关信息!
下一篇:2024年第一季度药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