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一个科技至上、尊重科学、讲究以人为本的国家,不仅在它的日常生活中有很浓厚的科技色彩,在医学和其他科技发展领域,美国的先进也是令人咂舌的。我在美国医生的指导下,参与他们的门诊、手术及查房等工作,在获益匪浅的同时深深体会到与国内工作的不同,让我全方位感受到美国医生对待工作的严谨作风、对待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与不同种族病人的交流技巧及所体现的渊博知识。当然,手术中所表现的手术创意、手术中的细节处理和沉着,尤为让我记忆深刻。所有这一切,让我又似乎回到住院医生充满新奇而又紧张的工作状态中。
美国医生的培训制度是极为苛刻和严格的,住院医生5年的培训过程中除了要完成大量的文件书写工作,还包含病人24小时的病情观察和处理(每个人都配备call机,以作为随时联系的工具),并参与所受训部门的全部手术(包括手术前文件的书写、术前预约、手术助手等工作)。一般早上5:30-6:30(根据病人的多少)到病房进行早查房,因为美国的住院病人不以区域划分,查房基本上有时要整个医院走一圈,所有病房工作基本上在早上8点前完成,如果手术时间安排在7:30,所有工作基本都会在手术时间之前完成,一般都准时到达手术室,与病人家属和病人进行术前的再谈话(在预约手术的时候进行第一次谈话),之后有麻醉师和护士完成术前其他工作。手术工作我的体会是在既紧张又放松的氛围中完成的,说到紧张因为每台手术基本上在国内都算得上比较大的手术(手术难度、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说到轻松我觉得美国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主刀医生的自信体现似乎在经历任何波折后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所经历的精彩无数,但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子宫肉瘤复发病人,一位很年轻的病患,首次手术仅一年就再次复发,整个盆腔均被巨大肿瘤占据,病人临床主诉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和进食困难,小便排出困难,因长期进食很少而极度消瘦。我想,在国内很多医生会告知病人家属回家做身后事的准备,可是面对手术的巨大风险,在医生与病人及家属做了充分的交流后,对此病人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手术。我记得那天我们所有人都表情凝重,每位医生在7:00之前完成了所有工作都到了手术室,我们之间做了简短的交流,都感到病人乞求生存的眼神和家属的哀求,使自身责任重大。手术中果然跟术前预想的一样,手术进行得异常困难,我们进行了全盆腔切除,横结肠切除吻合,部分肝叶切除、胆囊切除,左右膈肌切除及脾脏切除,整个手术耗时9小时,我的心情随着病人的术中变化不知道起伏了多少次。自动化吸引设备如数记录了手术中所有的液体进出情况,完备的手术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手术操作的基石。在进行盆腔脏器切除时,致密度的粘连导致后腹膜静脉血管丛出血,雷咖秀,LASER止血、缝扎止血均无效,病人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医生并没有因为术中的变化而停止操作,因为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处理均由麻醉医生独立完成。麻醉医生的设备较国内先进许多,他们所有的液体均是经过自动加热后输入病人体内的,所以即使是冰冻血液也可以立即输入,这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另外多管腔技术的应用可以随时观测术中病人的任何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虽然尝试多种常规止血无效,最后还是他们新近研发和应用的加压喷射止血药物发挥了神奇的效果,我的体会是面对高难度的手术,美国医生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底气,来源于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早期严格的培训和扎实的基础,还有高科技的先进设备以及对病人的高度负责,因为不管手术时间有多长,即便每个医生都疲惫不已,但是手术中的细致探查和规范都不会打折扣。对此病人,基本切除了所有肉眼能见的病灶,术中除了止血,还在微小肿瘤的切除上应用了激光切除设备和荧光识别设备,这些都提高了肿瘤残余病灶的切除和识别能力,提高了术后化疗及放疗的敏感性,所有这一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再有,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肿瘤早期病人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费用,使病人手术后一天出院,手术中大量高科技应用使手术如入无人之境。我所遇到的一名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粘连的病患,如果普通的微创手术很难完成,因为广泛致密的粘连普通微创器械很难分离,而机器人的机器手操作可以360度旋转,加上540度的立体摄像镜头的全方位死角摄像,使操作者就像在腹腔直接活动一样,可以清晰的发现组织界限,机器手分离、缝合就如人的双手,而且稳定的镜头固定,避免了人工操作时晃动、不稳,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我体会机器人的手术提高了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操作简便易掌握,但是需要良好的外科基本功和常规手术的技巧、能力。
虽然,现代化的设备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作为与复杂人的身体打交道的医疗工作者来讲,渊博的医学知识,踏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扎实、勤奋的学习态度,是我们全世界所有医务工作者为之而奋斗的,在中国如此,在科技发达的美国依然如此。我所有的感受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不足,不断将艺术的沟通融入医患关系中,才能在不论是手术还是疾病诊断,还是减少医患矛盾中,取得成功。
彭洁
2012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