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倾听,护理的共情,患者的痛苦,需要一种机制用来反映,需要一种形式进行传导,需要一个平台得以展示,基于此,《叙事医学》杂志应运而生。叙说医学中的人文智慧,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医学的温度,增强医患共情,促进社会友好。在《叙事医学》的第一期杂志上,刊登了我院吴桢副书记的《走在医学人文创建道路上的人文病历实践》一文。
*叙事医学,又称为平行病历,是医生在书写住院病历时,同时另写一份非“医疗”病历,内容为患者的故事以及疾苦的叙述。相对于医疗病历,谓之为“平行”。但临床中,只有医生书写医疗病历,护理人员、医技人员乃至医院其它提供服务的人员,都不参与到医疗病历的书写过程中。但只有医生参与的人文关怀是不完整的。因此,在人文创建背景下,多科室、多部门参与的平行病历,称其为“人文病历”更加妥当。
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是医疗卫生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障碍,在反思与剖析中要实现自我突破的一种自觉和自我革新。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已从抬头呼吁到俯身实践,做出了多种努力尝试和探索。当下,在医学院的学生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占的比重还很小,具备有效医学人文培训能力的院校也不多见,同时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校校之间、院校之间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标准、连贯的教学体系。即便如此,推动医学人文创建的源动力来自于行业自身,善莫大焉。
在“知”的层面,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大氛围引发医学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回归和重萌,价值认同的共识范围也在悄然扩大,唯技术论论调已逐步淡化。但在“行”的层面,在临床医护中推行的医学人文,似乎处于一种悬浮化状态,无法嵌入到临床路径中,执行的差别无法考量,依从性较差。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忽视导致人文关怀在疾病治疗上的剥离,重新融合需要重建职业价值观。身体疾病的治疗可以在技术层面进行,但心理的康复需要人文关怀,两者是递进关系,这需要建立更高的医学目标,让医患双方都共识到医学人文关怀不仅仅只是同情、关爱,医疗关怀中仅有爱是不够的,要帮助患友确立积极、正确的生命观、疾病观,使其对生命的规律要坦然接纳,对诊断、疗效合理期待,要认识到医学在现有条件下尚存在许多不可知、不可控的领域,对医院、医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医学人文的创建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探索。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内的医疗中心,提升患者就医感受是职责所在。医院制定了“人文医院”创建三年工作规划,把医学科学求真求实与人文科学求善求美结合起来,凭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努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以加强关爱患者身心、保障患者权益、改善患者就医和医务人员行医感受为核心的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通过未来三年的逐步推进,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获得感,推动医疗卫生工作回归尊重生命、回归人文、回归公益的职业精神本源。
医院出台的三年规划,将人文创建和推行人文病历同步实施,在营造共情、理解、尊重的大氛围下,通过人文病历的手段更多的去感知患者,用我手写我见、我感、我思,展现常规临床病历所“隐匿”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疾病经历。
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首次提出建立医学人文医联体概念,在医学人文方面进行院、校合作共建。聘请南医大人文社科学院知名教授为特别顾问,指导我院的医学人文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我院作为南医大人文社科学院人文专业的实践基地,为其研究生提供实习、见习场所;我院相关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努力争取成为南医大人文社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承担医学史专业的授课任务;同时选派人员攻读医学人文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
同时和与台湾慈济医院合作共建,通过基线评估、确定方案、人文讲座、精细化管理、流程重建、成效评估等程序,在全院开展“慈济人文”培训项目;在院人文医院建设委员会下设吴中人民医院“慈济人文”培训项目推进委员会;在建立肿瘤科和产科建立两个院内人文关怀示范病区的基础上,将取得的实践经验向更多的病区和门诊科室推广;并且将项目进行定期评估、成果交流及深化。
于此同时,通过自愿报名和科室推选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院内人文病历写作队伍,通过培训,使其了解人文病历的写作模式和意义,提倡医护人员在从医过程中将正规病历之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录下来,使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丰富人类对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认知,也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松绑”,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
院党委牵头,团委、工会、护理部、医务科多条线跟进,在全院党员、科主任/护士长、老专家、高年资医护人员及年轻医护人员中间征集工作生涯中“最难忘怀/感动/受鼓舞/难过......的一位患者”命题征文。通过记叙,反映患者疾病背后的故事、医患深情、人文点滴,展现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这些微故事、微感动,使更多人真正进入病人的世界,体会病人的角色,了解医学的局限,使得医患之间拉近距离,成为医患情感的共同体。
医护人员是在于治疗、观察及记录疾病,而病人是体验和叙述病痛;医护人员身处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病人却身处在诉说身体和心灵痛苦所经历的主观世界。要在推行实施人文病历的基础上,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外宣传和出版工作,目前已经整理护理人员的《沟通源于心》一书待出版。
在推行人文病历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
比如时间问题,对于实施人文病历的个体,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本身已满负荷工作的医护人员,似乎有些苛求。但通过人文病历,可以获知常规病历所无法反馈的诊断信息。医生仔细地对病人这个“载体”进行仔细解读,产生经历的沉浸效果,进而培养和增进共情,能够有效沟通,快速取得患者信任,提升诊疗效率。这“失”与“得”之间理解与取舍,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坚持。
比如差异问题:同一个患者由不同的对象来记录,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内容,这个与记录者收集到的有效信息、共情深度、既往经历、表达技巧等因素密不可分,文学加工的尺度、基于现有信息之外的推理疆界,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问题。
比如价值问题:人文病历对患者的治疗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无法单独量化或判别。患者心理的优化是基于物理治疗的有效还是来源于医者的共情?医护人员在人文病历上的付出无法定价、支付,在医疗价格上不被认可,人文关怀无法被涵盖在医疗技术规程中,同时临床物理治疗在重要新、目的性、优先性等方面和人文病历相比全面胜出。因此,如果没有可感知的支持,人文病历的实施会面对“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实施人文病历的时间尚短,和很多已经有成功经验的院校医院相比,仍处在学习和摸索的阶段。走在医学人文创建道路上的人文病历实践,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努力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