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方寸之间的人文之花
[医院风采]     发布时间:2018-8-27
    有一种相聚,是因为懂得。有一种懂得,是因为欣赏。
    有一种欣赏,是因为默契。有一种默契,是因为相惜。
    轻捻滑落指尖的光阴,在一个仲夏的傍晚,我院邮文社再次聚首,赏味方寸之花,品读医学人文。这一次是由检验科孙思老师主讲:白求恩的传奇。孙老师的讲解声情并茂,结合那个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白求恩一生的丰富经历,我们领略到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一分为二的人格魅力,而欣赏过王平院长给大家带来的白求恩纪念邮票后,我们又认识到一个医德楷模更为真实生动的人性特点。
    追忆似水流年,依稀记得踏浪的童年,爷爷奶奶古旧书桌上的玻璃台板下,压着一张泛黄的图片,图片上是一个人物雕塑,他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白袍里面,是一身八路军的装束,而在他的身后,是成片的红松林。年幼的我很好奇这个大眼睛、高鼻梁的人是谁,爷爷奶奶告诉我,他叫白求恩,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并要我务必记住白求恩这个名字。长大以后,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并要求我们背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没想到爸爸妈妈竟也能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被誉为文革时期必读的“老三篇”之一。可见当代中国,白求恩的名字家喻户晓。
    且看中国邮政部门在1960年11月发行的一套题为《诺尔曼.白求恩》的邮票,其中一枚名为“白求恩大夫在抢救伤员”,在距前线不过二三里路的地方,一间小小的土地庙就是临时手术室,一扇木制的门板就是临时手术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白求恩大夫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任由耳畔的枪声隆隆、弹药滚滚,依然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救治伤员,施行手术。严于律己、精益求精的他不会不知道,外科手术必须戴手套!否则会有感染的风险!可是在那个物资紧缺、争分夺秒的危难时刻,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1990年3月,原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白求恩邮票。这次是中国与加拿大两国联合设计、联合发行。其中一枚名为“白求恩在中国”,邮票上的白求恩大夫低着头,老花镜下是一张极富沧桑感的疲惫面庞,他双目微闭,仿佛在沉思列强掠夺下,世界未来的命运。邮票背景图描绘了动荡不安的中国,白求恩不惧抗日烽火,在医疗条件极其艰苦的土地庙内为伤员做手术的场景,着力表现了他献身人类和平事业的高尚情怀和英勇无畏地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精神。另一枚名为”白求恩在加拿大”,邮票上的白求恩大夫身穿整洁的西服,打着深色领带,双目睿智,凝神前方。邮票背景图描绘了和平安宁的加拿大,外科医生身穿手术服,戴着白口罩, 在无影灯下聚精会神地给病人做手术的场景。这一枚“白求恩在加拿大”运用了由重至轻的蓝绿色调,烘托了白求恩大夫在加拿大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与“白求恩在中国”的灰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了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滚滚长江东逝水,回首往昔峥嵘岁月,在海外反法西斯的盟友里,白求恩不是第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
    有一个人,他比白求恩更早投身中国革命,以中国为家,在战场上被称为万能医学博士;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又与我院皮肤科(原吴中区皮防所)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就是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无论是强忍病痛、通宵达旦在极其恶劣的医疗条件下为病人做手术的白求恩,还是紧要关头、不顾安危用自己的嘴对着病人的伤口,一口一口把毒液吸出的马海德,或是为抗击非典、救治患者,奋斗在第一线的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无不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感人的举动诠释着病人至上、大爱无私的崇高精神!
    在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里,时光在静静地流淌。然而前方,总有一方灯盏高高亮起,似阳光,似春风,似航向,似湾港。站在巨人的肩膀,我们不断徜徉!她是消化科主任医师,一直默默捐助患有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东山姑娘18年有余,她是我们敬爱的沙莎老师。她是一位80后妇产科医生,为了救人而推迟造人,是吴中区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她是我们可爱的张丽娜姐姐。还有他们,那些支医路上的道德楷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人文医学的角度,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吴医人用实际行动去倡导和传承这种大爱无私、仁心仁术的白求恩精神。
    古诗有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却以为,方寸之花,花开不败。因为每一朵邮花里都藏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所以历久弥新。邮友相聚,欢坐一堂,从欣赏白求恩的邮票开始,到品读白求恩的传奇一生,在方寸的世界里,仿佛探寻到一种生命的厚度,注入一股人文的力量,悄然润泽着心扉。你看,邮花开了,开在每一个风起的清晨,温暖的午后,绚烂的黄昏,流星的夜晚…..